河南艺术高考,河南艺术高考时间
本文目录导读
- 画笔下的中原:在宣纸上丈量土地的厚度
- 琴弦上的突围:在旋律里撞开命运的门窗
- 台词间的烟火:在角色里读懂中原的儿女情长
- 尾声:艺考不是终点,而是梦想的起点
十万考生逐梦中原的青春突围战
当冬日的薄雾轻笼黄河故道,河南各大艺术考点的长队已蜿蜒成一条流动的星河,十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,背着画板、提着乐器、揣着台词本,从广袤的豫东平原到巍峨的伏牛山麓,在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土地上,展开了一场关乎青春与未来的“突围战”,这条路,注定荆棘密布,却承载着他们对艺术最纯粹的信仰,以及对改变命运最执着的渴望。
画笔下的中原:在宣纸上丈量土地的厚度
郑州考点内,素描纸的沙沙声与炭笔的摩擦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交响,18岁的周航来自周口的一个农村,他的画板上,并非考场常见的静物组合,而是祖父那双布满沟壑的手——指关节粗大如老树枝,掌心的纹路里,嵌着洗不掉的泥土色。“我想画中原农民的手,”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男孩,谈及创作时,眼中闪烁着光芒,“画他们捧起麦穗时的温度,也画他们被岁月磨出的厚茧。”
在河南省美术统考的考场里,这样充满“中原叙事”的作品并不少见,有人将黄河故道的落日定格于画纸,用赭石与群青调和出土地深沉的底色;有人用工笔细描洛阳牡丹市集的繁华,小贩脸上淳朴的笑容跃然纸上;还有人聚焦于豫剧后台的油彩,在朱砂与石青的碰撞中,窥见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手心上的传承与新生,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学峰曾言:“艺考早已不是‘画得像就行’的时代,我们更看重的是,学生是否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,能否用自己的艺术语言,讲述出独一无二的故事。”
梦想的重量,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,来自安阳的考生王萌,每天凌晨五点便已在画室临摹《千里江山图》,冻得僵硬的手指便哈一口暖气暖一暖。“我们画室42个人,最后能拿到合格证的,不到10个。”她揉着酸胀的太阳穴,语气里却透着一股不甘,“我知道这条路很难,但我不想让爸妈起早贪黑的辛苦白费。”
琴弦上的突围:在旋律里撞开命运的门窗
与美术考场的静谧不同,音乐考点永远飘荡着复杂而充满生机的声响:小提琴的《梁祝》在走廊尽头悠扬回荡,古筝的《渔舟唱晚》与美声的《我爱你中国》交织碰撞,偶尔还会传来几声略显生涩的试唱,引来考生们善意的哄笑。
19岁的李想主修声乐,他的“战场”在河南师范大学的音乐厅,为了完美演绎《黄河船夫曲》,这个来自驻马店的男孩坚持每天沿着黄河岸边跑五公里,模仿着船工高亢的号子,让自己的声音带着河水的力量与粗粝。“老师说我声音里有股‘中原的野性’,我想,这大概是我最珍贵的东西。”他擦着额头的汗,嘴角扬起一抹骄傲的弧度。
器乐考场的竞争同样白热化,学古筝十年的陈雨桐,在考试前三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将传统名曲《高山流水》与现代技法相结合,并大胆融入了河南豫剧的韵腔。“评委老师见过的‘标准答案’太多了,我想让他们看见不一样的筝。”这个扎着高马尾的女孩,当她的指尖在琴弦上轻盈跳跃时,仿佛将整个中原的灵气与风情,都揉进了这流淌的旋律之中。
据统计,2024年河南省音乐类专业报考人数高达3.2万,而全国招收河南生源的音乐院校却不足百所,这意味着,每10个追梦者中,只有不到1人能叩开理想学府的大门,但正如一位资深考官所言:“艺考从来不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,而是一个让每个热爱艺术的孩子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舞台的契机。”
台词间的烟火:在角色里读懂中原的儿女情长
“俺家那口子,非说要去城里打工,你说中不中?”在播音与主持艺术的考场里,考生张悦用地道醇厚的河南话,演绎了一段充满生活气息的原创小品,引得评委们频频点头,这个洛阳姑娘,将姥姥的唠叨、邻里的家常,都鲜活地写进了台词里。“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,”她说,“它就藏在咱老百姓的柴米油盐、喜怒哀乐里。”
表演专业的考场,更像一场生动的“中原百态展”,有考生惟妙惟肖地模仿豫剧大师常香玉的《花木兰》,一招一式都带着豫剧特有的铿锵韵味;有考生深情演绎焦裕禄书记,在兰考的风沙中诠释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”的公仆情怀;还有考生用亲切的方言讲述“愚公移山”的古老寓言,让新时代的青年从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。
“河南考生身上有种独特的‘拧巴’劲儿——他们既渴望走出家乡,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,又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的根。”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办主任黄英如此评价道,“这种矛盾与挣扎,恰恰赋予了他们塑造的角色一种与众不同的厚度和生命力。”正如考生赵宇在表演小品《回家》时,发自肺腑地说出的那句台词:“咱河南娃的戏,得有黄河的浪,也得有黄土地的沉。”
尾声:艺考不是终点,而是梦想的起点
夕阳西下,考点外的黄河岸边,一群刚刚结束考试的考生正围坐在一起分享便当,有人弹着吉他轻唱《中原有我》,有人掏出画本速写天边绚烂的落日余晖,还有人互相纠正着发音,脸上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,但眼神中却闪烁着比晚霞更加明亮的光芒。
河南艺术高考,从来不是一场孤独的“突围”,它是十万考生用热爱与汗水共同书写的青春史诗,是中原大地对艺术传承的深情告白,更是无数普通家庭对未来的无限期盼,当画笔落下、琴弦响起、台词吐出,他们追逐的,不仅仅是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更是在亲手定义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。
正如黄河奔腾不息,生生不息,这些年轻的追梦人,终将在艺术的星河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璀璨光芒,而这片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土地,也将静静地见证他们从“艺考生”到“艺术家”的华丽蜕变,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、波澜壮阔的中原艺术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