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唯一高考专列,全国唯一高考专列第19次开行
中国唯一高考专列的十二年守望
凌晨四点三十分,当整座长春城还在沉睡,K5767次列车已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,裹挟着薄雾缓缓驶出长春站,这列绿皮火车在熹微的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——车厢内温暖的灯光穿透玻璃,照亮了28张年轻而专注的面庞,他们身着统一的深蓝色校服,伏在折叠小桌板上奋笔疾书,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与车轮碾过铁轨的铿锵声交织成动人的晨曲,这列被当地人亲切称为"高考专列"的火车,不仅是中国铁路史上唯一专门为考生开行的列车,更是一条承载着深山希望的生命线,每年都将山坳里的梦想送往城市的考场。
铁轨上的十二年:从崎岖山路到求学通途
在长白山腹地的那尔轰镇,曾几何时,高考是遥不可及的星辰,镇中学的英语课堂里,学生们跟着吱呀作响的收音机模仿发音,磁带带芯早已磨损;数学老师用粉笔在斑驳的黑板上画几何图形,连一把像样的直尺都是奢侈品,直到2015年,当沈阳铁路局得知当地孩子凌晨三点就要打着手电筒,在崎岖山路上摸黑赶车时,这列特殊的列车便成了改变命运的钥匙。
"第一趟发车时,孩子们的布袋里装着母亲连夜蒸的玉米饼,鞋帮上还沾着露水打湿的泥土,"列车员王桂兰轻抚着被无数双手磨出温润光泽的扶手,"可他们的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星星,盛着对未来的全部渴望。"八年来,这列火车见证了太多改变——从最初装干粮的布袋到如今的保温杯,从泛黄的课本到平板电脑里的电子资料,车厢的每一寸木板都浸润着奋斗的汗水。
每年五月,铁路检修车间的"列车医生"都会对专列进行全面"体检",列车长李建国指着改造过的车厢介绍:"我们把三等座换成带小桌板的硬座,每节车厢加装了防眩目LED灯和快充插座,去年还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。"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,让80公里的崎岖山路变成了移动的自习室,让颠簸的旅程变成了专注的备考时光。
车厢里的青春交响:多民族学子的追梦之歌
五号车厢的角落,朝鲜族女孩金正恩正轻声背诵《兰亭集序》,她的书包侧袋里,装着妈妈连夜用白菜腌制的辣白菜,塑料袋上还沾着厨房的烟火气。"以前坐大巴要晃三个小时,现在能在车上背完一篇文言文。"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镜片上反射着晨光,映出她眼中闪烁的坚定。
对面坐着的彝族男生阿约伍加,腰间系着妈妈用羊毛手工织就的察尔瓦披肩,上面绣着传统的火纹图案,这个曾因听不懂普通话而自卑的男孩,如今正用红笔在笔记本上标注着英语错题。"列车员姐姐会给我们发单词本,"他晃了晃已经磨得起毛的笔记本,"上面的每个单词都背了三遍,连做梦都在默写。"车厢里,不同民族的方言交织成独特的语言交响,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——用知识改变命运。
当列车穿过松花江大桥时,朝阳恰好洒满车厢,数学老师张建国临时在过道摆开"微课堂",孩子们自发围成圈讨论解析几何题,粉笔灰在晨光中飞舞,像极了教室里飘落的雪花,这个场景让已在山区教书二十年的张老师红了眼眶:"以前孩子们考出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,现在每年都有毕业生专程回来看这列火车。"是啊,铁轨连接的不仅是城市与山村,更是过去与未来。
永不熄灭的灯光:希望之火代代相传
在桦甸市第四中学的校史馆里,陈列着一份特殊的藏品——2018届毕业生李萌萌的高考专列车票,票面上用钢笔写着:"感谢这列火车,让我看到了山外的世界。"如今已回到家乡任教的李萌萌,正在给新一届学生讲述火车的故事:"你们知道吗?当年我就是在车上背完了最后一篇英语范文。"台下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与当年的她何其相似。
今年春天,铁路局为专列配备了随车医疗队,22岁的医生王雨桐第一次随车时,紧张得手心冒汗。"有个孩子低血糖,我拿出随身携带的糖果,"她回忆道,"孩子们围过来说'医生姐姐,你就像我们移动的医务室'。"这句童言让她找到了职业的意义——原来治愈不仅是打针开药,更是守护梦想的微光。
凌晨五点四十分,K5767次列车准时驶入吉林站,28名考生背着书包有序下车,他们的影子在晨光中被拉得很长,像一把把即将刺破云层的利剑,站台上,铁路职工举着"高考加油"的红色横幅,老师们手捧向日葵组成的"金榜题名"花阵,汽笛长鸣中,列车空车返回,它载过的不仅是考生,更是一个山区对知识的渴望,一个国家对未来的庄严承诺。
这列穿越群山的火车,铁轨上镌刻着奋斗的年轮,车窗里倒映着青春的晨光,当城市里的考生还在为最后一道压轴题绞尽脑汁时,大山里的孩子们已经用脚步丈量出了梦想的距离,在铁轨与晨光的交汇处,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列火车,更是一个民族用教育铺就的希望之路——这条路或许崎岖,但只要心中有光,终将通向星辰大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