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高考选择题,2017高考题目
- 教育
- 3天前
- 694

2017高考选择题命题解码:命题趋势、解题策略与备考启示2017年高考选择题命题特点分析(328字)2017年全国高考各科选择题呈现明显的稳中求变特征,语文学科共设置1...
2017高考选择题命题解码:命题趋势、解题策略与备考启示
2017年高考选择题命题特点分析(328字)
2017年全国高考各科选择题呈现明显的稳中求变特征,语文学科共设置15道选择题(含古诗文阅读6题、现代文阅读9题),数学学科(理综/文综)均设置10道选择题,英语阅读理解部分包含5道选择题,整体来看,命题组在保持题型稳定性的同时,通过材料创新、设问方式调整、答案开放性提升等手段实现考查深度的突破。
(一)题量与题型稳定性 语数外三科均延续传统题量设置,但题型的内在难度呈现梯度化分布,以语文古诗文阅读为例,6道选择题中涉及文言虚词(如"之"的8种用法)、特殊句式(判断句、省略句)、文化常识(如"三礼"内容)等传统考点占比达60%,但新增"意象分析"(如《滕王阁序》中的秋日意象)等思辨性题型占比20%,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。
(二)材料选择的生活化转向 英语阅读理解材料出现显著变化:科技类文本占比提升至40%(2016年为25%),涉及人工智能(如AlphaGo)、环境治理(如微塑料污染)等前沿话题;文化类文本增加"非遗传承"(如古琴制作工艺)、"地域文化保护"等本土议题,这种"全球化+本土化"的材料组合,要求考生具备跨文化理解能力。
(三)答案开放性与思辨性提升 数学学科出现"多解选择题",如函数题给出两种解法要求考生比较优劣;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出现"观点对比"题型,要求比较不同学者对《乡土中国》中"差序格局"的理解差异,这种设计倒逼考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分析型思维。
高频考点与常见误区解析(547字)
(一)语文学科三大核心考点
古诗文阅读(占比40%)
- 虚实结合题:如《兰亭集序》中"流觞曲水"的实写与"一觞一咏"的虚写对比
- 意象分析题:如《赤壁赋》中"月"意象的多重象征(自然现象、人生哲思、情感寄托)
- 文化常识题:如《师说》中"师道尊严"的演变轨迹
现代文阅读(占比35%)
- 材料主旨题:常见"过度概括"错误,如将《乡土中国》的"礼治秩序"简单等同于封建礼教
- 篇章结构题:如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的"群星"与"闪耀"的对应关系
- 语言风格题:如《乡土中国》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艺术
语言文字运用(占比25%)
- 病句修改:高频考点为关联词逻辑搭配(如"不仅...还"与"既...又"的区别)
- 语境填空:如《红楼梦》台词"假作真时真亦假"的语境对应
- 标点符号:引号、顿号误用成为新误区
(二)数学学科典型误区
函数与导数(占比30%)
- 极值点判断:忽视导数定义域导致漏解
- 变量替换:如将x²+y²=1转化为参数方程时的变量混淆
几何证明(占比25%)
- 三角形全等判定:混淆SSS与SAS适用条件
- 空间向量应用:未正确建立坐标系导致计算错误
新定义题型(占比15%)
- "黄金分割数列"(φ=(1+√5)/2)的运算规则
- "调和数列"(1/an = 1/a{n-1} + 1/a_{n-2})的性质应用
(三)英语学科常见错误
阅读理解(占比40%)
- 主旨题:易受首尾段干扰,忽略中间论证逻辑
- 细节题:混淆"同义替换"与"直译陷阱",如将"complementary"误译为"补充"而非"互补"
- 推理题:忽视上下文逻辑连接词(however, therefore)
完形填空(占比30%)
- 固定搭配:如"be made up of"与"be composed of"的区别
- 逻辑衔接:如"not only...but also"的倒装结构
翻译题(占比30%)
- 文化负载词处理:如"四大发明"英译为"Four Great Inventions"
- 时态误用:将"已经发现"误译为"have discovered"而非"have been discovered"
科学备考策略与技巧(416字)
(一)精准把握命题趋势
建立"三维知识图谱"
- 纵向:梳理考点发展史(如语文虚词考点从《古文观止》到《乡土中国》的演变)
- 横向:跨学科知识联结(如数学导数与物理运动学的函数对应)
- 立体化:文化背景延伸(如英语阅读中"一带一路"与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的关联)
开发"错题价值转化系统"
- 建立"错误类型数据库":按学科、题型、错误原因分类
- 实施"三阶纠错法":理解错误(表层)→分析原因(中层)→重构认知(深层)
- 案例:某考生在古诗文阅读中连续三年错解"之"字,经分析发现其未建立"之"在不同语境中的功能矩阵表
(二)分题型专项训练
语文选择题"三步解题法"
- 材料定位:用"关键词树状图"快速锁定文本区域
- 答案特征:区分"正确项"(原文依据充分)、"干扰项"(偷换概念)、"绝对项"(过度推断)
- 思辨训练:针对开放题开展"正反方辩论",如《祝福》中祥林嫂形象评价
数学选择题"排除-验证"双轨策略
- 排除法:运用数形结合(如函数图像交点分析)
- 验证法:代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