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2017高考卷三语文,2017年高考语文卷三

2017高考卷三语文,2017年高考语文卷三

2017高考卷三语文命题解析与备考策略——基于文本深度与思维能力的双重考察2017高考卷三语文试卷结构特征分析(一)试卷整体架构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语文试题延续"稳中...

2017高考卷三语文命题解析与备考策略——基于文本深度与思维能力的双重考察

2017高考卷三语文试卷结构特征分析

(一)试卷整体架构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语文试题延续"稳中有变"的命题原则,全卷共8道大题,涵盖现代文阅读(30分)、古诗文阅读(30分)、语言文字运用(15分)、写作(60分)四大板块,值得注意的是,试卷在保持基础性、综合性同时,首次将现代文阅读分值提升至30分,形成"4+2"的题型结构(即4篇阅读材料+2道简答题),这种调整使得阅读理解成为考查重点。

(二)题型分布对比 相较于2016年版本,2017年试卷呈现三个显著变化:

  1. 现代文阅读增加1篇非连续性文本(图表分析),占比提升至25%
  2. 古诗文阅读强化鉴赏能力,新增"比较阅读"题型
  3. 语言文字运用题注重逻辑思维,增加病句修改题

(三)考查能力矩阵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《考试说明》,试卷重点考察:

  1. 文本解读能力(现代文阅读占42%)
  2. 古诗文理解与鉴赏(占35%)
  3. 语言规范运用(占15%)
  4. 创造性思维(作文占30%)

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与解题策略

(一)文本选材特征 2017年现代文阅读选材呈现"三化"特点:

  1. 主题多元化:涵盖科技伦理(如《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》)、文化传承(《非遗保护中的现代性思考》)、社会热点(《共享经济中的信任机制》)
  2. 形式复合化:连续性文本占比60%,非连续性文本占比40%(含数据图表、文献摘录等)
  3. 思辨深度化:设置"观点论证是否合理""材料与观点关系辨析"等高阶问题

(二)典型题型解析 以《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》为例:

  1. 主旨概括题(4分):要求提炼科技发展与社会治理的辩证关系
  2. 细节推断题(3分):结合材料分析"算法偏见"的具体表现
  3. 观点评价题(6分):对比材料观点与自身认知的异同
  4. 论证优化题(7分):针对原文论证结构提出改进建议

(三)解题能力模型 构建"三维解题法":

  1. 文本维度:建立"首尾-标题-关键词"的快速定位系统
  2. 结构维度:绘制"总-分-总"或"问题-分析-对策"的文本框架
  3. 思维维度:培养"论点-论据-论证"的逻辑链条分析能力

古诗文阅读的命题创新与突破

(一)文言文翻译标准化 2017年文言文阅读选自《后汉书·独行传》,重点考查:

  1. 常见虚词(之、乎、者、也)的语境用法
  2. 特殊句式(省略句、倒装句)的还原技巧
  3. 文化常识(官职名称、历史事件)的准确理解

(二)古诗文鉴赏能力升级

  1. 新增比较阅读题(如对比《赤壁赋》与《永州八记》的抒情方式)
  2. 题型变化:从单纯翻译转向"意象分析""情感脉络梳理"
  3. 分值分布:鉴赏题占比提升至40%(12分)

(三)备考训练建议

  1. 建立"三步精读法":
    • 初读:标注实词、虚词、特殊句式
    • 二读:梳理时间线与逻辑关系
    • 三读:提炼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
  2. 掌握"意象解码"技巧:
    • 自然意象(如"孤舟""明月")的文化象征
    • 人文意象(如"庙堂""江湖")的哲学意蕴

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题转型

(一)题型创新表现 2017年语言文字运用题突破传统模式,出现两大新题型:

  1. "网络用语规范"题(如判断"绝绝子""yyds"的适用场景)
  2. "逻辑推理"题(如图形符号与语义关系的匹配)

(二)高频考点解析

  1. 病句修改题:重点考查关联词逻辑关系(转折、递进、并列)
  2. 语境填空题: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表达
  3. 修辞手法题:新增"通感""博喻"等现代修辞的识别

(三)应试技巧提升

  1. 建立"语病类型库":包含成分残缺、搭配不当、逻辑混乱等12类常见错误
  2. 掌握"四步审题法":
    • 确定考查维度(语法/逻辑/表达)
    • 识别关键限制词("必须""不能""最"等)
    • 划分选项特征(绝对化/模糊化/主观化)
    • 排除干扰项(保持与题干一致性)
  3. 强化"语用意识"训练:通过修改病句提升语言规范能力

作文题的命题导向与写作策略 特征分析 2017年作文题"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'的议论文"具有三大特点:

  1. 时代性: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部署
  2. 思辨性:要求辩证分析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
  3. 实践性:强调个人认知与社会实践的统一

(二)评分标准解读 根据《考试说明》,优秀作文应体现:

  1. 主题明确性(30%):紧扣改革主题,体现时代精神
  2. 论证严谨性(30%):结构清晰,论据充分,逻辑严密
  3. 语言表现力(20%):善用排比、反问等修辞手法
  4. 创新独特性(20%):提出新颖观点或独特视角

(三)高分作文结构模板设计:采用"主副标题"结构(如《破立之间:供给侧改革的辩证智慧——兼论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》) 2. 章节布局:

  • 引言:引用权威数据(如"2017年供给侧改革使工业产能利用率提升2.3%")
  • 主体:
    • 破题:分析传统供给模式困境(如产能过剩)
    • 立论:阐述改革核心要义(质量效益优先)
    • 案例支撑:结合"中国制造2025"实践
    • 辩证延伸:讨论改革中的文化传承(工匠精神)
  • 联系青年使命(如"在创新中守正,在改革中传承")

(四)常见误区警示

  1. 观点空泛:避免"假大空"论述,需结合具体行业案例
  2. 论据陈旧:优先选用2017年后的数据(如"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7%"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