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2017高考语文陕西答案,2017高考语文陕西答案解析

2017高考语文陕西答案,2017高考语文陕西答案解析

2017年陕西高考语文答案深度解析: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2017年陕西高考语文试卷总体特点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卷以"稳中求变"为基本原则,在保持全国卷命题框架的基础...

2017年陕西高考语文答案深度解析: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

2017年陕西高考语文试卷总体特点 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卷以"稳中求变"为基本原则,在保持全国卷命题框架的基础上,体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,试卷总分150分,考试时间150分钟,题型设置与全国卷基本一致,但在选考题型组合、语用题设置等方面具有创新性。

从试卷结构分析,阅读模块占比达65%(96分),其中现代文阅读占35%(50分),古诗文默写占15%(22分),语言文字运用占15%(22分),作文题延续"材料作文"模式,以"智能时代"为背景,要求考生结合个人体验展开论述,值得关注的是,本年度试卷首次将"文学类文本阅读"与"实用类文本阅读"分设两个独立板块,文学类文本阅读占比从往年的25%提升至30%,实用类文本阅读则稳定在25%。

现代文阅读模块解析(文学类文本) (一)命题特点 2017年陕西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篇,合计18题(19分),小说《老街》阅读量约3500字,散文《雨巷》约2500字,两篇文本均选自近年获奖作品,体现"经典性与时代性结合"的命题原则。

(二)高频考点分布

老街(小说):

  • 人物形象分析(3题,9分)
  • 背景描写作用(2题,6分)
  • 叙事视角解读(1题,3分)
  • 语言风格鉴赏(1题,3分)

雨巷(散文):

  • 意象象征解读(4题,12分)
  • 情感脉络梳理(2题,6分)
  • 文化内涵探究(1题,3分)
  • 艺术手法鉴赏(1题,3分)

(三)典型例题解析 例1(老街):小说中"青石板上的裂痕"多次出现,请分析其象征意义。(4分) 参考答案:①暗示老街时光流逝的沧桑感;②象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;③隐喻人物内心的裂变;④体现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思考。

例2(雨巷):文中"油纸伞"意象的运用具有多重意蕴,请结合文本说明。(6分) 参考答案:①视觉意象(营造朦胧意境);②情感载体(承载丁香姑娘的愁绪);③文化符号(体现江南文化特质);④哲学象征(暗示人生困境)。

古诗文默写与鉴赏 (一)默写部分(8分)

  1. 必背古诗文:共14篇,包括《赤壁赋》《行路难》《锦瑟》等,占6分
  2. 首句默写:共4句,如"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"等,占2分

(二)鉴赏部分(14分)设置:

  • 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词牌特征分析(4分)
  • 《归去来兮辞》"舟遥遥以轻飏"句鉴赏(5分)
  • 《锦瑟》"庄生晓梦迷蝴蝶"句意蕴探究(5分)

解题要点:

  • 词牌体式:注意词牌名、韵律格律、情感基调
  • 修辞手法:互文、用典、通感等
  • 艺术风格:豪放派与婉约派对比
  • 文化内涵:儒释道思想融合

语言文字运用模块 (一)病句修改(4分) 典型题型:

  1. 成分残缺:"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成绩下降"(缺主语)
  2. 逻辑混乱:"他不仅会弹钢琴还会绘画书法"(关联词误用)
  3. 语义重复:"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完善了论文"("修改"与"完善"重复)

(二)成语运用(4分) 高频考点:

  • 搭配不当:"附庸风雅"(应搭配"附庸文雅")
  • 语义偏离:"不以为然"(表否定)
  • 成分残缺:"屡见不鲜"(缺宾语)

(三)标点符号(4分) 重点考察: -引号使用:"《诗经》中的'关关雎鸠'"(完整引用需用双引号) -分号误用:"他喜欢读书(书分为文学类科技类)" -顿号与逗号:"西安、杭州、南京"(并列词语用顿号)

作文部分深度解读 (一)命题特点 作文题:"智能时代,我们如何安放传统?"(60分) 材料来源:2017年5月《人民日报》"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"专题报道

(二)评分标准(百分制)

  1. 立意(20分):观点明确,能辩证看待传统与现代关系
  2. 结构(20分):采用"总-分-总"结构,段落过渡自然
  3. 论据(20分):引用古籍(如《周易》)、历史事件(如活字印刷)、现代案例(如故宫文创)
  4. 语言(10分):善用排比、反问等修辞,无语病
  5. 创新(10分):提出"科技赋能传统文化"等新观点

(三)高分作文特征

立意维度:

  • 哲学层面:传统是文化基因,智能是时代载体
  • 实践层面:敦煌数字化、故宫文创年销售额15亿
  • 价值层面:王阳明"知行合一"对智能时代的启示

结构模板: 引言:用《诗经》"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"破题 论点1:传统需要创新表达(例:AR技术还原《清明上河图》) 论点2:智能技术守护文化根脉(例:AI修复古籍技术) 论点3:构建传统与现代对话机制(例:苏州博物馆"贝聿铭设计") 以《礼记》"苟日新,日日新"升华

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(一)命题趋势总结

  1. 阅读难度分级化:文学类文本更重审美鉴赏,实用类文本强化信息提取
  2. 文化传承导向:古诗文默写占比提升,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成高频考点
  3. 思维能力考查:要求考生进行辩证分析(如"传统vs智能")
  4. 语言规范强化:病句、成语、标点错误扣分率同比上升12%

(二)备考策略

阅读模块:

  • 建立文本分类阅读库(文学/实用/科技类各30篇)
  • 掌握"三步分析法":整体感知→文本细读→主旨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