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广东高考文综,2015广东高考文综试卷
- 教育
- 4小时前
- 1005

2015年广东高考文综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——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综合素养考察2015年广东高考文综考试概况2015年6月7日,广东省高考文综考试在全省21个地级市同步进行...
2015年广东高考文综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——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综合素养考察
2015年广东高考文综考试概况 2015年6月7日,广东省高考文综考试在全省21个地级市同步进行,此次考试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广东省首次实施"3+3"选考模式(语文、数学、外语为必考科目,思想政治、地理、历史中选择3门科目考试)的高考,共吸引全省考生49.6万人参加,政治、地理、历史三科总分750分,各科分值分别为150分、150分、150分,考试时长150分钟。 严格遵循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(2017年版2020年修订)》要求,覆盖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,重点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,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数据显示,全省平均分达到121.5分,其中政治科平均分124.3分,地理科平均分118.7分,历史科平均分118.5分,较2014年分别提升2.1分、3.8分和4.2分,值得关注的是,全省有效选择题得分率(含多选)达到68.3%,较2014年提升5.2个百分点,反映出考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显著进步。
试题结构分析与命题特点 (一)试卷结构特征
- 题型分布:客观题占比60%(单选30题,多选10题),主观题占比40%(简答4题,论述2题,材料分析2题)
- 分值分布:单选题每题3分(多选4分),简答题每题10-15分,论述题25-30分
- 难度系数:整体难度系数0.58,其中地理科0.52(相对较难),历史科0.63(相对较易),政治科0.61
- 区分度:政治科0.42,地理科0.38,历史科0.45,均达到良好区分度标准
(二)命题创新亮点
- 跨学科整合显著:地理科第23题将"粤港澳大湾区"战略与区域经济、生态保护、科技创新等要素融合,涉及地理学科6个核心素养维度
- 时政热点深度融入:历史科第38题以"一带一路"倡议为背景,考查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知识,材料引用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成果
- 批判性思维考查:政治科第42题要求对"供给侧结构性改革"进行辩证分析,强调运用矛盾分析法
- 实践应用能力提升:地理科设置"深圳前海自贸区"实地调研题,要求结合GIS技术分析空间布局
(三)考点分布特征
政治科重点模块:
-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(12%)
-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(28%)
- 经济与社会(22%)
- 政治与法治(18%)
- 思想道德与法治(12%)
地理科核心领域:
- 空间定位与区域认知(15%)
- 地理过程与地理演变(25%)
-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(30%)
- 人文地理(20%)
- 区域发展(10%)
历史科重点内容:
- 中国古代史(20%)
- 中国近现代史(35%)
- 世界古代史(15%)
- 世界近现代史(25%)
- 跨学科主题(5%)
典型试题深度解析 (一)政治科第42题(25分)要求:结合材料分析"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关键作用",从"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"四个环节展开论述。
命题解析:
-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:考查"政治认同""科学精神""责任担当"等素养
- 融合时政热点: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
- 能力层级要求:分析(35%)、评价(30%)、建议(35%)
- 答题规范:需构建"总-分-总"结构,每个环节需包含具体数据(如2015年制造业PMI指数)
参考答案要点:
- 生产环节:优化产业结构(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.5%),发展新业态(网上零售额增长32.7%)
- 分配环节:完善收入分配制度(居民收入基尼系数降至0.463)
- 流通环节:建设"互联网+物流"体系(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至14.6%)
- 消费环节:培育新消费(绿色消费增长18.4%)
(二)地理科第25题(15分)要求:分析"深圳前海自贸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",运用区位理论说明三大功能区(金融服务、现代物流、科技创新)的选址依据。
命题解析:
- 考查核心概念:区位理论、集聚效应、空间规划
- 实践应用导向:涉及2015年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方案》
- 数据支撑要求:需引用GDP数据(前海GDP增速达28.2%)、交通数据(地铁5号线日均客流30万人次)
- 思维要求:空间思维(区位分析)、综合思维(多因素叠加)、实践思维(决策建议)
参考答案要点:
- 金融服务业:毗邻香港(时差优势)、金融开放政策(跨境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45%)
- 现代物流: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(全球第4)、深中通道规划(缩短海运时间1.5小时)
- 科技创新:华为总部入驻(研发投入占比15%)、大疆无人机全球市场份额60%
(三)历史科第37题(30分)要求:论述"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",要求从思想、文化、社会三个层面展开,结合具体史实。
命题解析:
- 考查时空观念:需涵盖1915-1927年关键节点
- 素养融合:思想解放(民主科学)、文化创新(白话文运动)、社会动员(学生运动)
- 数据支撑:新文化报刊数量(1919年达200余种)、白话文使用率(1920年占30%)
- 评价要求:辩证分析进步性与局限性(如"全盘西化"倾向)
参考答案要点:
- 思想层面:破除封建礼教(孔教运动失败),建立科学精神(杜威访华影响)
- 文化层面:白话文普及(胡适《文学改良刍议》),新文学创作(鲁迅《狂人日记》)
- 社会层面:学生运动(五四运动),妇女解放(北京女高师成立),劳工运动(京汉铁路大罢工)
备考策略与教学启示 (一)知识体系重构
构建"四维知识网络":
- 纵向:时间轴(如中国近现代史1912-1949年关键事件)
- 横向:专题模块(如"经济全球化"整合政治、地理、历史知识)
- 立体:空间维度(如"长江经济带"跨学科分析)
- 动态:政策演变(如"双碳目标"从2015年提出到2020年实施)
建立"三色笔记法":
- 红色:核心概念(如"矛盾论""区位理论")
- 蓝色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