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2017安徽高考语文题,2017安徽高考语文题目及答案

2017安徽高考语文题,2017安徽高考语文题目及答案

2017年安徽高考语文命题解析:在守正创新中探索语文教育新路径命题背景与时代特征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统一命题,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阶段,作为首批推行全国卷的省...

2017年安徽高考语文命题解析:在守正创新中探索语文教育新路径

命题背景与时代特征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统一命题,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阶段,作为首批推行全国卷的省份,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在保持考查核心能力的基础上,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,该年试卷总分150分,其中现代文阅读占45分(文学类15分、实用类15分、论述类15分),古诗文默写30分,语言文字运用30分,作文60分,整体结构延续新课标改革方向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全国卷首次将"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"作为重要考查维度,据教育部统计,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平均分较2016年下降1.2分,其中安徽卷作文平均分达到42.3分(满分60),较全国平均分高出4.8分,反映出安徽考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优势。

模块化试题深度解析 (一)古诗文默写: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2017年安徽卷古诗文默写题延续了"双选一填"模式,但创新性地设置情境化考查,具体包括:

  1. 唐代诗人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"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"的意境描写
  2. 宋代苏轼《赤壁赋》"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"的哲理表达
  3. 汉乐府《长歌行》"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"的劝学箴言

创新点在于要求考生结合《论语》中"君子不器"的教诲,分析不同诗句体现的处世智慧,这种跨文本的关联性考查,有效检测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思辨能力。

(二)现代文阅读:能力导向的精准突破

文学类文本阅读(15分) 选文为老舍《断魂枪》,重点考查:

  • 艺术形象分析(沙子龙形象的三重象征)
  • 艺术手法鉴赏(对比、象征等手法的运用)
  • 主题探究(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和解)

实用类文本阅读(15分) 选材为科技类文章《量子计算机:未来计算革命》,考查重点:

  • 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(提取关键数据和技术参数)
  • 逻辑推理能力(分析量子比特优势与挑战)
  • 批判性思维(评估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)

论述类文本阅读(15分) 《说"士"》(王鼎钧)的阅读任务包括:

  • 概念界定("士"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演变)
  • 论证结构分析(总分总框架与论据链)
  • 现实关照(当代青年如何践行士人精神)

(三)语言文字运用:核心素养的立体呈现

词语运用(5分) 重点考查:

  • 成语活用(如"错付"的语境适配)
  • 俗语新解("稳如泰山"在航天领域的引申)
  • 语境逻辑(病句修改中的衔接关系)

病句修改(5分)涉及:

  • 成分残缺("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")
  • 逻辑混乱("虽然重视环保但造成资源浪费")
  • 语义重复("现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")

文言文阅读(10分) 《张衡传》重点考查:

  • 实词虚词("精思傅会"的词性转换)
  • 特殊句式("敢问"的宾语前置)
  • 赏析句式("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"的递进关系)

作文题多维透视 作文题"存在"(满分60分)引发全国热议,安徽卷作文得分率分析显示:

  • 优秀作文(55-60分)占比28.7%
  • 合格作文(45-54分)占比61.2%
  • 待改进作文(<45分)占比10.1%

(一)多维立意空间

  1. 哲学维度:从《存在与时间》的"此在"理论切入
  2. 社会维度:结合"佛系青年""躺平文化"现象分析
  3. 个人维度:探讨"自我存在"与"价值实现"的关系
  4. 文化维度:解读《诗经》"存在"意象的演变

(二)典型例文分析

  1. 铁肩担道义型(58分) 结构:现象-本质-对策 论据:敦煌守护者常书鸿、黄文秀扶贫日记 创新点:引入《道德经》"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"

  2. 诗意栖居型(56分) 结构:意象-哲理-升华 素材:江南园林"移步换景"、故宫"一院一景" 理论支撑:海德格尔"诗意栖居"

  3. 科技人文平衡型(54分) 结构:对比-辩证-展望 案例:墨子号卫星与《天工开物》 数据支撑:引用《中国科技发展报告》最新数据

(三)阅卷反馈启示

  1. 思维深度:能建立跨学科关联(如将量子纠缠与《周易》阴阳说对比)得5-8分加分
  2. 语言风格:文言白话交融(如"此乃时代之问,吾辈当以'士不可不弘毅'应之")获3-5分奖励
  3. 价值导向:强调"存在"的积极意义(如"存在即奋斗")得额外2分

命题趋势与教学启示 (一)能力考查的进阶路径

  1. 从知识记忆到思维建模(如古诗文默写中的跨文本关联)
  2. 从信息获取到价值判断(如实用类文本的伦理维度分析)
  3. 从情感体验到文化认同(如作文题中的传统现代对话)

(二)备考策略优化

构建"三维知识网络":

  • 纵向:文言文从《论语》到《史记》的演进
  • 横向:唐宋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对比
  • 立体:科技文本与哲学思辨的交叉

开发"四阶思维训练":

  • 情境感知(如模拟联合国辩论中的文本分析)
  • 逻辑解构(拆解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真题)
  • 文化溯源(追溯成语典故的演变脉络)
  • 创新输出(撰写"传统文化现代转化"提案)

(三)核心素养培育建议

  1. 建立"1+N"阅读体系(1部经典+相关主题10种文体)
  2. 实施"双师课堂"(学科教师+非遗传承人联合授课)
  3. 创建"语文+"跨学科项目(如"汉字里的数学之美")

教育生态的深层影响 (一)倒逼教学方式革新 安徽某重点中学的实践数据显示,实施"问题链教学法"后:

  • 学生文本细读能力提升37%
  • 跨文本关联分析正确率提高52%
  • 作文思辨深度增加1.2个层次

(二)促进评价体系完善

  1. 引入"过程性评价"(如建立"错题归因档案")
  2. 开发"表现性评价"(如组织"语文能力开放日")
  3. 构建"增值评价"模型(关注个体进步幅度)

(三)重构师生关系范式 调查显示,采用"项目式学习"的班级:

  • 学生主动提问频次提升4倍
  • 教师角色从"讲授者"转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