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高考语文题全国卷,2017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
《墨痕深处的答案》
当最后一缕蝉鸣隐入暮色,语文考场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我放下笔,望着窗外的梧桐叶在风中轻轻摇曳,忽然想起《红楼梦》里黛玉教香菱写诗的场景:"若是果有了奇句,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。"那一刻我恍然大悟,高考语文考察的从来不是刻板的标准答案,而是文字背后那颗感知生命的鲜活心灵。
作文题是"一带一路上的文明互鉴",这个宏大的命题如同一幅展开的历史长卷,让我想起去年在敦煌莫高窟的震撼见闻,讲解员指尖轻抚壁画上的飞天,讲解道:"你看这些线条,既有印度佛教的飘逸灵动,又融入了中国绘画的骨法气韵。"那壁画上的色彩历经千年依然绚烂,不同文明的印记在画师的笔下交融共生,那一刻,我顿悟了文明互鉴的真谛——它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,而是如水墨画中的晕染,让不同色彩在交融中产生超越个体之和的全新意境。
我开始构思文章的框架,脑海中浮现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壮阔场景:"当驼铃在沙漠中悠然响起,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正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延伸。"这个意象让我心潮澎湃,它将历史与现实、物质与精神巧妙地编织在一起,中间部分我计划展开三个层次:从玄奘西行求法到马可·波罗东游,展现文明交流的古老脉络;从敦煌壁画的多元融合到《丝路花雨》的舞韵翩跹,体现艺术碰撞的永恒魅力;最后落笔于当代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,比如援建非洲时特意保留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生动案例。
写到第二段时,我忽然陷入沉思,如何将"文明互鉴"这个抽象概念具象化?脑海中浮现出在博物馆看到的那件唐三彩胡人俑——深目高鼻的异域面孔,却穿着唐式圆领袍,腰间系着精致的玉带,这个细节如闪电般照亮了我的思路:文明互鉴不正是体现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交融中吗?就像茶叶传入欧洲后,英国人发明了优雅的下午茶文化,而我们又从日本的抹茶中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,于是我写道:"真正的文明对话,发生在茶杯与咖啡壶的轻碰中,发生在丝绸与棉布的温柔交织里,发生在不同文化灵魂的相互凝视中。"
写到结尾时,考场里的挂钟已经指向最后五分钟,我想起语文老师常说的:"文章的结尾要如钟声般悠远,余音绕梁。"于是我没有重复前面的观点,而是写下了这样的句子:"当我们在莫高窟看到飞天手中的琵琶,在威尼斯广场看到马可·波罗的青铜像,在伊斯坦布尔博物馆看到中国的青花瓷,我们终于明白:文明因互鉴而璀璨,因对话而永恒,这些跨越时空的相遇,都在诉说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。"写完最后一个字,我忽然想起《文心雕龙》里说的"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",高考语文这场考试,或许正是在教会我们用文字去理解世界的千面,就像那些穿越千年的文物,它们不会说话,却用最沉默的方式告诉我们:所有伟大的文明,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。
铃声响起时,我合上试卷,窗外的月光洒在桌面上,像一纸摊开的宣纸,墨香似乎在空气中弥漫,我知道,这场考试结束了,但对文字的热爱,对文明的探索,才刚刚启程,就像张骞的驼铃,玄奘的锡杖,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,而我们的笔,将继续书写新的文明对话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