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 正文

2017高考全国卷丙卷,2017高考 全国卷

教育 3小时前 870

破茧的笔尖

高考的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,那声音,是春蚕在桑叶上细密而执着的啃食,是时光在少年掌心无声而坚定的流淌,2017年的夏天,全国卷丙卷的作文题如同一面多棱镜,将无数年轻灵魂对家国与世界的思考,折射出斑斓而深刻的光芒,那些伏案疾书的少年,何尝不是在用这支笔,为自己的人生,进行一场庄重的破茧?

作文题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宏大背景,要求考生以“一带一路上的中国青年”为视角,撰写一封倡议书,这已远非一道应试的题目,更像是一封写给未来的、滚烫的邀请函,当笔尖触及纸面的刹那,无数个日夜沉淀的知识、视野与家国情怀,终于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与思想的喷薄点。

考场里的空调嗡嗡作响,试图驱散夏日的燥热,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、紧绷的张力,有的考生眉头紧锁,仿佛在字里行间权衡着每一个词语的分量与历史的责任;有的则奋笔疾书,字里行间奔涌着不可遏制的激情与热望,这哪里是一场寻常的考试?分明是一场青春的集体宣言,那些平日里埋首于书本与题海的少年,此刻正用文字搭建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,让思想的翅膀,借由文字的力量,飞越千山万水,拥抱星辰大海。

倡议书的写作过程,恰似一次灵魂的远行与精神的攀登,考生们需要暂时跳出个人的方寸天地,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,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与远方的世界,有人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悠悠驼铃声中,听到了文明交融的古老回响;有人在郑和下西洋的巍巍宝船帆影里,读出了和平交往的东方智慧,这些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,让文字有了温度,让思想有了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光芒。

笔尖在纸上轻盈而有力地跳跃,仿佛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,一张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东方与西方的文明之网,网的那一头,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繁忙汽笛,是肯尼亚蒙内铁路上飞驰的列车,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焕发的崭新生机,考生们用文字将这些远方的风景与奋斗的足迹串联起来,编织成一幅壮丽的、活生生的文明互鉴图景,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不再仅仅是答题者,更是这场伟大叙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。

考场里的时钟滴答作响,无情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,但真正铭刻于心的,并非钟表的指针,而是那些正在被书写的、充满力量的瞬间,当考生们写下“民心相通”时,他们脑海中是否浮现出那些在异国他乡,用汉语点亮孩子们未来的中国教师?当他们提及“贸易畅通”时,心中是否激荡起中欧班列如钢铁巨龙般,穿越亚欧大陆的雄姿?这些具体而微的意象,让原本宏大的倡议变得鲜活可感,触手可及。

作文的结尾,往往是思想升华之处,也是最见功力的所在,有的考生用诗意的语言,描绘出一幅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未来愿景;有的则以铿锵的誓言,发出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时代强音,但无论何种形式,都传递着同一个信念:青年一代,有责任、有义务接过历史的接力棒,在“一带一路”这幅壮丽的画卷上,挥洒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,这种使命感,让考场里的写作超越了功利性的应试,升华为一次深刻的精神成人礼。

交卷的铃声骤然响起,考生们放下手中的笔,长舒一口气,脸上交织着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意犹未尽的怅然,那些刚刚写就的文字,或许会在红笔的批改后,获得一个冰冷的分数,但它们真正的价值,早已镌刻于写作过程中完成的自我蜕变,当年轻的心灵开始思考人类共同的命运,当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,教育的意义便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。

走出考场,夏日的阳光格外耀眼,洒在年轻的脸庞上,折射出不同的表情,但所有人的眼神中,都闪烁着同样的光芒——那是经历过思想洗礼后的清澈、坚定与向往,他们或许尚未完全意识到,自己刚刚完成的不只是一篇作文,更是一次精神的破茧,当笔尖终于停驻,那些被唤醒的思考、情怀与梦想,将化作他们行囊中最宝贵的财富,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,在“一带一路”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舞台上,奋力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、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。

2017高考卷3文综,2017高考卷三文综
« 上一篇 4小时前
2014高考作文题目,2014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
下一篇 » 3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