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山高考,鹤山高考分数线
鹤山高考
鹤山高考
六月的鹤山,连绵的梅雨将天光浸润得有些模糊,空气中浮动着泥土与青草的潮气,其间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栀子花香,清冷而幽远,距离高考仅剩三日,县一中校门口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樟树下,一块斑驳的石碑静默矗立,上书“奋斗”二字,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,笔锋愈发苍劲有力,宛如一群沉默的见证者,目送着身着蓝色校服的学子们进进出出,他们的脚步或急或缓,脸上交织着疲惫、期待,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,仿佛每一步都踏在通往未来的岔路口。
林晓独自凭倚在教学三楼的走廊栏杆上,目光投向操场上空迎风招展的红旗,手中紧紧攥着一本边角翻卷、写满批注的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,指尖的冰凉,是连续熬夜留下的印记,窗外,细密的雨丝斜斜织就,将远处的黛色山峦晕染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,鹤山依旧沉默,可山下的这座小城,此刻却因一场关乎命运的考试而绷紧了每一根神经,昨夜,母亲打来电话,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与期盼:“晓晓,想吃什么?妈给你炖只老母鸡,好好补补身子。”电话那头,是灶膛里柴火的噼啪声,和父亲压抑许久的咳嗽声,林晓望着窗外的雨幕,喉咙一阵发紧,只低声回道:“妈,我什么都不想吃,…没胃口。”她深知,父母的爱,如同这鹤山的雨,无声无息,却将她整个笼罩,那份深沉的关切,既让她感到无比温暖,又让她在无形中背负了沉甸甸的压力。
教室内,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汇成此刻最动听的交响乐,班主任老周站在讲台上,镜片后的目光如炬,缓缓扫过每一个埋头苦读的身影,那目光在林晓身上停留了片刻,他清了清嗓子,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:“同学们,最后几天,回归基础,调整心态,鹤山的孩子走出去,靠的不是一时的聪明,是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,是刻在骨子里的硬气。”老周是土生土长的鹤山人,在这所中学执教三十载,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,他的桌上,摆着一个早已掉漆的搪瓷缸,里面泡着酽酽的浓茶,缸身上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红字已有些模糊,他常说:“高考是座独木桥,但桥的那边,绝非唯一的出路,可对你们这些山里的孩子而言,这座桥,是离山最近,也最稳的一条路。”林晓低头,凝视着自己摊开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、错题和心得,每一笔一划,都承载着父母佝偻的背影和老师殷切的目光,沉甸甸的,是她前行路上最坚实的铠甲,也是她心中最柔软的牵绊。
晚自习的铃声悠然响起,同学们纷纷收拾书本,准备返回宿舍,林晓却依旧静坐不动,她从书页间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照片,那是去年春节拍的,照片上,她和父母并肩站在老屋前,背景是鹤山连绵起伏的峰峦,母亲的笑意有些拘谨,眉宇间是藏不住的疲惫;父亲的眉头微蹙,那是常年劳作在脸上刻下的深刻印记,照片的背面,是母亲歪歪扭扭却充满力量的一行字:“晓晓,加油,爸妈等你回家。”林晓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那行字,眼眶不禁有些发热,她想起儿时,父亲宽厚的大手牵着她,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,告诉她:“山再高,一步一步总能爬上去;路再远,一步一步总能走到头。”那时的她懵懂无知,只觉得父亲的掌心粗糙却无比温暖,她终于彻悟,父亲所说的“路”,正是眼前这条布满荆棘与希望的高考之路。
夜深了,雨停了,一轮皎洁的月光穿透云层,温柔地洒在寂静的校园里,为教学楼镀上一层朦胧的银霜,林晓合上书本,缓缓站起身,走到窗边,远处的鹤山在月色下显得愈发巍峨,如一头沉睡的巨兽,静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与梦想,她深吸一口气,雨后清新的空气涌入肺腑,泥土的芬芳中,似乎还夹杂着一丝属于青春的倔强与不屈,她明白,这场高考,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检阅,更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,与命运的博弈,她要走出这座养育她的大山,去见识山外的星辰大海;她更要带着大山赋予她的坚韧与质朴,学成归来,让父母不再为生计奔波,让鹤山的未来,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第二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林晓便已起身,她独自走到老樟树下,石碑上的“奋斗”二字在晨曦的微光中熠熠生辉,仿佛在为她加油鼓劲,她闭上眼睛,感受着山风拂过脸颊,温柔而有力,仿佛能听到大山沉稳的呼吸,她睁开眼,目光如炬,再无半分迷茫,转身,从容地走向考场,她的脚步不疾不徐,每一步都踏得沉稳而有力,仿佛丈量着未来的长度,初升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,在她蓝色的校服上洒下斑驳的光影,如同为她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战袍,充满了无限希望。
鹤山的高考,恰似这山间的溪流,时而平缓,时而湍急,但终究会挣脱束缚,汇入更广阔的江河,每一个鹤山的学子来说,这场考试,是他们青春里最盛大的一次远行,他们带着山的厚重与沉稳,带着水的灵动与坚韧,更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,义无反顾地走向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,而鹤山,这位沉默而慈爱的长者,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,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,从这里出发,带着它的期盼与祝福,走向更远、更壮丽的人生前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