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畅想,高考畅想曲作文800字
《六月流火,青春答卷》
六月的空气,被暑气与槐花的甜香层层浸染,一丝若有若无的微咸,是墨水与汗水交融的气息,林晓宇坐在考场第三排靠窗的位置,指尖无意识地在桌角摩挲,木纹的粗糙感仿佛要刻进掌心的记忆里,距离考试开始还有十五分钟,窗外的蝉鸣骤然拔高,汇成一片声浪,像无数把小锯子,正切割着这个被试卷与期望填塞得密不透风的夏天。
这是他人生中第三次坐在高考的考场里,前两次,他像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精密仪器,在“努力即成功”的箴言驱动下,按部就班地运转,直到成绩单上那串冰冷的数字,将信念击得粉碎,父亲在电话那头沉重的叹息,比冬日最凛冽的寒风更刺骨;母亲偷偷抹泪时,那双通红的眼睛,在他心湖投下久久不散的涟漪,今年,他选择了沉默,回到老家的私立高中复读,用近乎固执的安静,对抗着所有目光里的期待与审视。
监考老师分发试卷的窸窣声,如潮水般漫过耳际,林晓宇深吸一口气,目光落在语文作文题上——《时间的褶皱》,题目要求结合自身体验,谈谈对时间流逝与生命成长的思考,他的思绪,瞬间被拉回到三个月前,在那个堆满农具、弥漫着旧时光气息的阁楼里,他翻开了祖父留下的旧木箱,一本泛黄的日记本中,夹着一张1982年的高考准考证,照片上的青年,穿着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,眼神清亮得如同山涧未被污染的溪水,准考证上的字迹,笔锋遒劲,力透纸背:“目标: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。”
祖父后来成了一名乡村教师,在三尺讲台上一站便是四十年,临终前,老人枯瘦的手紧握着他的,声音微弱却坚定:“晓宇啊,人生不是标准答案,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,才算没白活。”那时,他不解,只当是老人临终的糊涂话,直到复读的某个深夜,他在操场边的老槐树下背书,月光穿过枝叶的缝隙,洒下斑驳的光影,他忽然想起祖父日记里的一句话:“蝉在地下蛰伏十七年,只为一个夏天的尽情歌唱,生命的意义,不在于长短,而在于是否竭尽全力地绽放。”
铃声响起,将他从回忆中拽回现实,林晓宇拿起笔,笔尖在草稿纸上轻轻叩击,发出细微的声响,窗外的蝉鸣依旧聒噪,他却第一次听出了其中的韵律与节奏,那些曾让他辗转反侧的日日夜夜,此刻都化作了时光褶皱里,独一无二的珍贵纹理,第一次失利后,他把自己锁在房间,撕碎的试卷如雪片般铺满地面,那是绝望的宣泄;第二次复读,他在深夜的走廊里独自背书,声音在寂静中回荡,惊醒了整个宿舍楼的酣眠;而现在,他终于彻悟,高考不是青春的终点,而是这场盛大仪式里,一个庄严而温柔的逗号,引向更广阔的远方。
他开始动笔,文字仿佛山间的清泉,挣脱了束缚,自然而然地奔涌流淌,他写祖父日记本里那股淡淡的墨香,写阁楼里漏下的、被尘埃染成金色的阳光,写复读时,同桌悄悄放在他笔袋里那颗能提神的薄荷糖,写母亲每周六步行二十里路,送来那碗永远温热的汤,那些曾让他痛苦的记忆,在时间的沉淀下,都化作了带着温度的琥珀,晶莹剔透,写到动情处,一滴泪悄然滑落,砸在试卷上,晕开了一小片墨迹,像一朵在雪地里悄然绽放的寒梅,孤傲而美丽。
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,林晓宇长舒一口气,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,走出考场,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,他下意识地眯起眼睛,望向远方,山坡上的野花开得正盛,粉的、紫的、黄的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汇成一片烂漫的海洋,祖父的话语再次在耳边响起,他心中那块悬了许久的石头,终于轰然落地,化为尘埃,青春本就是一场盛大的试错,重要的不是抵达哪个预设的终点,而是那些跌跌撞撞的奔跑,那些咬牙坚持的夜晚,以及,在时光的褶皱里,悄然生长出的、名为“勇气”的根芽。
回家的路上,一场温柔的“槐花雨”纷纷扬扬地落下,像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,林晓宇伸手接住几朵小花,它们在他掌心轻盈地打着旋儿,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,他知道,无论这次考试结果如何,这个夏天都已成为他生命里最珍贵的收藏,因为在这个充满蝉鸣与试卷的季节里,他终于读懂了——时间的褶皱里,藏着最动人的青春答案,那答案,无关输赢,只关乎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