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古代诗歌鉴赏,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
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破壁之道
高考考场上,当一首陌生的古诗词映入眼帘,许多学子常如坠五里雾中,那些平仄相间的文字,那些朦胧的历史意象,仿佛一道道无形的墙,将我们与诗人的灵魂隔开,古代诗歌鉴赏并非高不可攀的绝壁,而是一扇需要我们以正确方式开启的智慧之门,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,我们便能穿越时空的阻隔,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,在墨香中触摸历史的温度。
诗歌鉴赏的第一把钥匙,是"知人论世"的功夫,每首诗都是诗人特定生命境遇的结晶,犹如一面多棱镜,既映照出个人的悲欢离合,也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,当我们读杜甫的"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",若不了解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的惨状,便难以体会诗中那种物是人非的沉痛;品李煜的"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",若不知晓这位亡国之君的锥心之痛,又怎能领悟那愁绪的绵长与浩荡?鉴赏诗歌前,不妨先做一番"考古"工作: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际、创作风格,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,这些看似外围的信息,实则是理解诗歌内涵的重要坐标,譬如,若知晓苏轼因"乌台诗案"被贬黄州的经历,便能更深刻地理解《定风波》中"一蓑烟雨任平生"的旷达与超脱。
诗歌语言的精炼性,要求我们具备"咬文嚼字"的细致,古诗讲究"炼字",一个字的巧用往往能点亮全诗的意境,甚至成为"诗眼",王安石"春风又绿江南岸"的"绿"字,经反复推敲而成,将无形的春风化为可视的色彩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;贾岛"僧敲月下门"的"敲"字,与"推"字相较,不仅有声响的叠加,更显夜的静谧与僧人的虔诚,鉴赏时,我们要特别关注诗中的动词、形容词、数词以及副词,体会这些词语在营造意境、表达情感上的妙处,还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组合——"杨柳"常寓离别,"明月"多寄相思,"秋菊"象征高洁,"梧桐"往往预示着凄凉,这些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密码,解读它们就是破译诗人的情感密码,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中"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"的意象叠加,无需直接抒情,萧瑟的秋景与游子的孤寂便跃然纸上。
诗歌的结构如同建筑的骨架,暗藏着情感的起伏跌宕,古典诗歌尤其讲究起承转合,章法井然,以律诗为例,首联常破题,或写景,或叙事;颔联、颈联对仗展开,或写景抒情,或议论说理;尾联则收束全诗,或点明主旨,或升华情感,李白的《行路难》以"金樽清酒斗十千"的奢华起兴,中间"停杯投箸不能食"的转折,到"长风破浪会有时"的昂扬,构成完整的情感曲线,展现了诗人从苦闷到奋起的的心路历程,分析诗歌结构,就是要梳理诗人情感的脉络,把握其由表及里、由景入情的逻辑层次,从而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,有时,诗歌的跳跃性结构反而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,需要我们细心填补。
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,是"涵泳品味"的审美体验,所谓"涵泳",就是沉浸其中,反复吟咏,让诗歌的韵律节奏浸润心灵,当我们朗读苏轼的"大江东去,浪淘尽",感受到的是雄浑壮阔的气势;品味李清照的"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",体会到的是凄婉深沉的愁绪,这种审美体验不是抽象的分析,而是具体的感受,它要求我们调动全部的感官与情感,与诗人的心灵共振,在涵泳品味中,我们不仅理解了诗歌,更获得了美的熏陶与灵魂的滋养,正如朱熹所言:"读书之法,在循序而渐进,熟读而精思。"只有反复咀嚼,才能品出诗歌的醇厚韵味。
高考古代诗歌鉴赏,既是对知识能力的考查,更是对人文素养的检验,它要求我们既要有"考古学家"的严谨,又要有"语言学家"的敏感;既要有"建筑学家"的眼力,又要有"美学家"的情怀,当我们掌握了这些破壁之道,那些看似晦涩的古诗,便会成为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精神舟楫,载着我们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自由徜徉,这不仅是为了应对一场考试,更是为了获得一把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,让千年诗心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赋予我们面对未来的智慧与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