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 正文

黑龙江高考题2017,黑龙江高考题2025

教育 6小时前 850

《冰雪答卷》

黑龙江高考题2017,黑龙江高考题2025

2017年的黑龙江之夏,暑气如同被松花江的湿气浸润过的棉絮,黏腻地贴在每一寸裸露的皮肤上,省实验中学的考场里,老旧的吊扇在头顶吱呀作响,搅动起的却只是更沉闷的空气,卷着粉笔末和青春的焦灼打着旋儿,林薇握着笔的指尖沁出细密的汗珠,试卷上"中国精神"四个字,像被冰水淬过的钢印,在视网膜上烙下清晰的凹痕,也刺痛了她某个尘封的角落。

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窗外,教学楼后的丁香树早已落尽了繁花,只剩下墨绿色的叶子在热风里簌簌发抖,如同她此刻纷乱的心绪,三天前,父亲蹲在院子里擦拭他那辆陪伴多年的旧摩托车,油污在他指缝间积成黑褐色的印记,忽然抬头,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:"薇啊,考完咱就回老家,你爷爷想你了。"那时她正埋头背单词,只是敷衍地应了一声,心里却盘算着模拟卷上还差两分才能稳握的一本线,那数字像道无形的坎,横亘在眼前。

老家的院子静静坐落在呼兰河畔,青砖的缝隙里,倔强的狗尾草总是年年岁岁地生长,林薇记得,爷爷总爱坐在那棵老榆树下,用布满裂口和老茧的手,一遍遍摩挲着那枚褪色的军功章。"1952年,朝鲜战场,零下四十度,战士们趴在雪地里,枪栓都冻住了,只能用牙咬。"爷爷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,粗粝而沙哑,混着远处传来的唢呐声——那是村里刚过世的老支书,出殡的队伍正蜿蜒穿过田埂,唢呐声里裹着黄土的厚重和生离死别的悲怆。

那时的林薇还小,尚不懂"中国精神"这四个字的千钧分量,她只觉得爷爷的军功章在阳光下亮得刺眼,像夜空中最倔强的星子,沉默地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烽火岁月,直到去年冬天,她跟着学校去哈尔滨烈士陵园扫墓,零下二十多度的清晨,她的睫毛上结着细密的白霜,寒气钻进骨髓,却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们自发排着长队,将一朵朵洁白的菊花轻轻放在纪念碑前,肃穆而虔诚,有个老奶奶颤抖着抚摸碑上的名字,忽然失声痛哭:"俺们家那小子,就埋在这儿,才十九啊......"那哭声像一把钝刀,割开了岁月的封皮,让她第一次触摸到了"牺牲"二字的温度。

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着圈,林薇忽然想起政治课上老师的话:"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。"原来那些教科书上冰冷的定义,早就融在爷爷军功章的金属光泽里,刻在陵园纪念碑的冰冷石面上,藏在老支书唢呐声里呜咽的悲欢离合中,无声无息,却又无处不在。

她深吸一口气,将目光重新落回试卷,窗外的蝉鸣忽然变得遥远而模糊,仿佛幻化成了当年战场上呼啸的北风,化作了松花江上船工们号子的悠长回响,化作了无数先辈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壮歌,她写下第一行字,笔尖坚定而有力:"中国精神是冰天雪地里不灭的星火,是枪林弹雨中岿然的坚守,是岁月长河中永不磨灭的信仰,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图腾。"

写到最后一段时,林薇的笔尖微微一顿,她想起父亲粗糙而温暖的手掌,想起母亲鬓角新添的几缕白发,想起无数像她一样的普通家庭,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琐碎中,守护着最朴素也最坚韧的梦想,或许,中国精神从来不只是英雄史诗里的慷慨悲歌,它更是无数普通人用汗水浇灌的希望,是三代人接力传递的火种,是柴米油盐里蕴藏的家国情怀,它宏大,也细微;它遥远,也触手可及。

交卷的铃声骤然响起,像一声清脆的号角,林薇长长地舒了口气,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在试卷上,她仿佛看见那些文字在发光,像爷爷的军功章般熠熠生辉,像陵园的白菊般圣洁庄严,像呼兰河畔永不熄灭的灯火般温暖人心,走出考场,夏日的热浪扑面而来,她却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清凉与通透——那是冰雪消融后,大地深处涌动的磅礴力量,是信仰扎根,灵魂拔节的声音,她知道,这份答卷,她写下了自己的理解,也接过了属于一代人的使命。

技校能不能参加高考,技校能不能参加高考考试
« 上一篇 6小时前
高考英语词汇默写本,高考英语词汇默写本上册答案
下一篇 » 6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