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添志愿,高考填志愿时间和截止时间
墨痕未干处
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终场铃声刺破六月的沉闷,整个世界仿佛骤然松绑,喧嚣与寂静如潮水般同时涌来,又在瞬间退却,考场里,少年们搁下笔,目光投向窗外刺目的阳光,那一刻,高考这座千军万马独行的窄桥,似乎已在身后轰然坍塌,当成绩单上的数字在屏幕上凝固,当"志愿填报"四个字赫然压在心头,另一场更为幽微的战役,才刚刚拉开序幕——那是一场命运岔路口的墨痕未干的书写。
填报志愿的日子,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紧张,家里的客厅成了临时作战室,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院校代码与专业名称,像一张张沉默的地图,指向未知的远方,父母翻阅着厚厚的《招生计划册》,手指在纸页上划过,留下细微的沙沙声,仿佛在丈量着一条条看不见的人生轨迹,他们的话语里交织着期望与焦虑:"这个专业稳定,以后好找工作""那个学校名气大,平台好""要不要考虑离家近点,我们放心"……每一个建议都像一块砖,试图为孩子的未来垒起一座坚固的堡垒,却不知那堡垒是否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模样。
少年坐在书桌前,面前摊开的志愿表,每一栏都像一个沉重的问号,他望着窗外,三年前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,自己也曾握着笔,在草稿纸上反复涂抹着梦想的轮廓——那时他想成为一名考古学家,在黄土之下触摸历史的脉搏,在陶片与青铜间解读文明的密码,可此刻,当"考古学"三个字在志愿表上闪烁,他几乎能听到心底深处一声微弱的叹息:这太遥远了,太不"实际"了,父母的担忧,现实的压力,同龄人奔涌向金融、计算机的浪潮,像无形的网,将那个曾闪闪发光的梦想一点点裹挟、沉淀。
他想起高中历史课上,老师讲到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时眼中闪烁的光芒;想起自己偷偷在课桌下翻阅《考古学概论》,心里涌起的悸动;也想起父母在饭桌上无意间提起:"学考古,将来能养活自己吗?"每一个声音都在拉扯着他,像一场无声的拔河,他拿起笔,指尖在"考古学"那一栏上方悬停,墨水在笔尖凝成一颗饱满的珠子,迟迟不肯落下,那一刻,时间仿佛被拉长,他看见自己站在无数个可能的分岔路口,每一条路都通向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填报志愿的过程,像是一场对自我的重新审视与和解,少年开始明白,志愿表上勾选的,不仅是一个学校、一个专业,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,一种对"我是谁""我想成为谁"的回答,他或许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引力,却也在努力寻找一种平衡——在"安稳"与"热爱"之间,在"他人期待"与"内心召唤"之间,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支点,他在志愿表上写下了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考古学专业,又在平行志愿的末尾,勾选了一个父母眼中"铁饭碗"的汉语言文学专业,墨痕在纸上晕开,像一滴落在宣纸上的泪,既有不甘的涩,也有释然的甘。
当确认键按下的那一刻,少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他知道,这并非终点,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,未来的路或许依然充满未知: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可能风餐露宿,汉语言文学的案头工作或许枯燥乏味,但至少,他为自己的青春保留了一抹亮色,一份不妥协的勇气,多年以后,当他回望那个墨痕未干的夏天,或许会懂得:志愿表上的选择,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决,而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,为自己开辟出一条可以呼吸、可以生长的路,那些未干的墨痕,终将在岁月里晕染成最独特的风景,见证一个少年如何在生活的考卷上,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