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 正文

高台高考,高台高考2011年录取分数线一览表

教育 3小时前 1057

《高台上的钟声》

高台镇的时光,仿佛总比省城慢上三个月,当省城的樱花早已落英缤纷,化作春泥时,这里的杏花才刚刚探出粉色的头颅,将整个小镇染上温柔的霞光,高台一中考点,就设在镇上那座百年礼堂,青砖灰瓦,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沉稳,檐角悬挂的风铃,只要风一吹过,便会发出“叮咚”的脆响,那声音清越悠扬,仿佛自带三分墨香,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书卷气。

李建国第三次,也是最后一次检查了礼堂中央的挂钟,那面青铜钟摆每一次沉稳的晃动,都像是一根无形的线,精准地牵动着礼堂外五十多个家庭的神经,作为这所学校的守钟人,他比谁都清楚,这些从玉米地里走出来的孩子,他们的青春与未来,甚至整个家族的期盼,都押在了这决定命运的三天里,而他的儿子,李明远,也正坐在考场第三排靠窗的位置,那支被父亲亲手磨得棱角分明的2B铅笔,此刻正静静地躺在他的铅笔盒里,等待着书写人生的关键一笔。

礼堂后院的老槐树下,王桂花正用一方洗得发白的碎花手帕擦拭着额角的薄汗,她为儿子精心准备的红烧肉,正用一个厚厚的保温桶紧紧地捂在怀里,这一捂,便是三个小时,浓郁的肉香早已透过布包的缝隙,丝丝缕缕地飘散在空气中,邻村的张婶凑了过来,压低声音,带着几分神秘与羡慕说道:“桂花啊,你家明远这回准能上重点线!我看见他模考的卷子了,那篇作文,可是拿了满分的!”王桂花的手指下意识地绞紧了手帕,指节微微泛白,她嘴上却只是谦逊地笑着,轻轻摇了摇头:“咱农村娃,能上个二本,给家里添点光,就谢天谢地了。”

考场之内,李明远正凝神思索着最后一道数学压轴题,午后的阳光透过古朴的雕花木窗,在他摊开的草稿纸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,那光影随着他的笔尖轻轻晃动,恍惚间,竟与记忆中父亲在高台上敲钟时,那被拉得长长的、沉稳的影子重合了,小时候,他总爱缠着父亲去钟楼,仰着头,好奇地看那口百年老钟如何用厚重的青铜喉咙,吞咽掉一个又一个日夜,父亲那时总会摸着他的头,语重心长地说:“你看这钟摆,摆动的幅度再大,走得再远,最终也总会回到原点,人也一样,走得再远,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。”

广播里骤然响起的考试结束铃声,像一道无形的命令,划破了礼堂的宁静,李建国手里那面伴随了他半辈子的铜锣,刚举到一半,便看见儿子红着眼眶,失魂落魄地从考场里冲了出来,在几十个家长自发围成的人墙栅栏里,李明远像一头迷失了方向的小鹿,低着头,径直冲向了槐树下那片熟悉的、能给他带来些许安慰的阴影里,王桂花手里的保温桶还未来得及打开,桶盖缝隙间,那琥珀色的油脂已经悄然凝固,再也无法温热那颗期盼的心。

放榜那天,高台镇公告栏前人声鼎沸,挤得水泄不通,李建国奋力挤过攒动的人群,耳边忽然传来一声惊呼,那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喜悦:“李明远!省理科状元!”他下意识地揉了揉被汗水浸湿的眼睛,红色的喜报上,儿子的名字像一簇燃烧的火苗,瞬间点燃了他滚烫的眼眶,回家的路上,秋风拂过,槐树的黄叶簌簌落在儿子瘦削的肩头,李明远突然停下脚步,轻声说:“爸,我不去省城了,我想回来,当一名老师,像您一样,守着高台。”

李建国手里的铜锣“哐当”一声脱手坠地,那声响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,惊起了一群觅食的麻雀,他猛地想起三十年前,自己也是站在这座礼堂里参加高考,最后一道题,只因一个小数点的疏忽,便与大学梦失之交臂,后来,他成了守钟人,每天听着钟声,送走一茬意气风发的学子,又在漫长的岁月里,看着他们带着不同的故事、不同的荣光或遗憾,陆陆续续地回来,有的成了工程师,在远方的高楼大厦上挥洒汗水;有的则留在了这片土地,成了朴实的农民;而有的,就像他的儿子,终究还是选择回到了高台。

那年秋天,高台一中来了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,李明远的办公室窗户,正对着那座熟悉的钟楼,每当备课备到深夜,眼皮开始打架时,他便会抬起头,望向窗外那口沉默的青铜大钟,钟摆依旧在不知疲倦地、精准地摆动着,仿佛一个永恒的坐标,只是偶尔,他会看见父亲佝偻的身影,正站在钟楼下,手里拿着一块柔软的抹布,极其耐心、轻柔地擦拭着钟面上经年累月形成的铜绿,那一刻,午后的阳光穿过钟楼古老的雕花木窗,在布满岁月痕迹的青砖地上,投下细碎而温暖的光斑,那光影,像极了当年考场草稿纸上的影子,更像极了无数个高台学子,在岁月长河里闪闪发光的未来。

礼堂的钟声又响了,清越悠扬,声波掠过无垠的玉米地,惊起几只栖息的白鹭,扑棱着翅膀飞向天际,李建国站在钟楼下,看着儿子带着新一届的考生,自信地走进考场,他忽然彻悟,有些东西,是永远不会改变的,就像这口钟,它吞咽了百年的风雨与时光,却始终将希望与未来,敲得震天响,而高台镇的孩子,无论他们将来走得多远,飞得多高,心中都矗立着一座无形的钟楼,那里永远回荡着出发时的钟声,清脆、悠远,催人奋进。

印江高考,印江高考成绩单公布
« 上一篇 4小时前
高考641
下一篇 » 3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