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高考四川全国卷,2017年高考四川卷
《时光的刻度:2017高考记忆》
2017年的盛夏,成都的梧桐叶在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中铺满青石板路,阳光透过叶隙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,我站在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门口,看着身着蓝白校服的学弟学妹们如潮水般涌出校门,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与十年前我如出一辙的青涩与憧憬,时光宛如一条无声的河流,将2017年的高考记忆冲刷成河床里温润的卵石,在每一个蝉鸣聒噪的夏日里,折射出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光泽。
那年的全国卷语文作文题是"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个关键词,呈现你对中国的思考",当这个题目赫然出现在黑板上时,教室里响起一阵此起彼伏的骚动,铅笔盒碰撞的叮当声与压抑的叹息交织成一片,我望着窗外那株曾被雷电劈断、却又倔强抽枝的梧桐,突然想起历史课上老师讲过的都江堰——那个历经两千年风雨仍滋养着天府之国的伟大水利工程,这个关键词像一把古老的钥匙,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,让那些尘封的知识与情感奔涌而出。
备考的日子如同被拉长的胶片,每一帧都定格着奋斗的模样,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从"300天"逐渐剥落成"0天",红色的数字像心跳般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,班主任老周总爱在早读课时突然推门而入,用他那略带沙哑却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喊着:"同学们,清醒点!现在多刷一道题,将来就少流一滴汗!"他的保温杯里永远泡着浓得发苦的浓茶,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镜片后的目光,却让那份期待显得更加坚定,讲台上堆积如山的试卷,见证了我们与知识的无数次"交锋"。
记得最后一个晚自习,教室里只剩下翻书的沙沙声和偶尔压抑的咳嗽声,月光透过百叶窗在课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斑,我看着同桌小林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着解析几何,笔尖在纸上划出细密的痕迹,像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,她突然转过头,眼睛亮得惊人:"你知道吗?我妈妈说,当年她们高考时用的是蘸水钢笔,墨水瓶要揣在口袋里,答完的卷子要用手卷成筒小心带回家。"这个细节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我们心中漾开圈圈涟漪,让我们突然意识到,自己正站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。
高考那两天,成都出奇地凉爽,仿佛连老天都在眷顾这些追梦的少年,考场外的梧桐树上系满了红色的许愿带,风一吹就发出悉悉索索的声响,像无数个细碎的愿望在低语,当我拿到语文试卷,看到"都江堰"那个熟悉的词组时,指尖竟微微发颤,我在作文里写道:"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教会我们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征服自然,而在于与自然达成默契,就像高考,它不是人生的终点,而是长河中一次精准的分流,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河道,最终都能汇入更广阔的海洋。"笔尖流淌的不仅是文字,更是对未来的期许。
查分那天,整个小区都意外停电了,我和父母挤在阳台的月光下,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三张紧张的面孔,当机械女声清晰地报出"总分638"时,母亲突然捂住了嘴,眼角泛起泪光;父亲则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,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衬衫传到我的心里,那一刻,我想起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,想起老周布满红批的试卷,想起小林在草稿纸上画的那些笑脸,想起都江堰奔腾不息的江水——原来所有的坚持,都会在时光里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,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年轮。
十年后的今天,我站在大学讲台上,给学生们讲起2017年的高考,窗外,成都的梧桐依旧绿意盎然,只是当年那株曾被雷击的梧桐如今更加高大挺拔,枝繁叶茂,我告诉他们:"高考就像都江堰的'鱼嘴'分水堤,它会将你们引向不同的人生河道,但每一条河流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汇入更广阔的海洋。"讲台下,年轻的面庞上闪烁着与当年我同样的光芒,那是对未来的憧憬,对梦想的执着,对时光的敬畏,这种传承,让教育的意义超越了知识的传递。
时光是最公正的雕刻家,它在每个人身上都刻下了独特的年轮,2017年的高考记忆,就像都江堰的水,永远流淌在四川学子的血脉里,见证着青春的蜕变,也滋养着未来的生长,当蝉鸣再次响起时,我们都会记得,在那个蝉声如雨的夏天,我们曾一起奋力划桨,驶向人生的下一个渡口,而那些奋斗、友谊与成长的记忆,将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,陪伴我们走过更漫长的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