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 正文

四川高考语文2017作文,四川高考语文2017作文范文

教育 2小时前 623

四川高考语文2017作文,四川高考语文2017作文范文

掌心的温度,岁月的哲学

当最后一缕斜阳掠过斑驳的窗棂,将祖父的身影拉得颀长,我总爱看他那双布满沟壑与老茧的手在竹篾间翩跹起舞,那些倔强的青黄篾条,在他掌中仿佛有了生命,驯服地弯曲、盘绕、交织,最终幻化成一件浑圆饱满的竹器,祖父常说:"篾条要顺着纹理走,手劲要匀称,就像做人,急不得也躁不得。"彼时年幼,我只当是老人家的絮叨,不解这双粗糙的手如何能承载如此厚重的人生箴言,直到多年后,在考场上面对"从实际出发"的作文题时,祖父编竹的身影与话语才如潮水般涌来,让我骤然领悟:最深刻的哲学,从不藏在泛黄的书页里,而是烙印在劳动者掌心的纹路中,随着每一次与材料的对话,沉淀为生命的智慧。

祖父的竹编手艺在十里八乡是块金字招牌,常有商贩揣着厚厚的钞票登门,想让他用机器编织的竹篮冒充手工,换取更高的利润,每每此时,祖父总会摆摆手,那双因常年握刀而指节粗大的手,此刻却坚定如磐石。"机器编的再规整,也缺了手温,那是死的物件。"他常蹲在院中那棵老梨树下,篾刀在青石板上"唰唰"磨过,竹屑如金色的蝶翅在阳光下簌簌飞舞,我总爱蹲在他身旁,看他将拇指按在篾条最柔韧的节点,闭目凝神,仿佛在与竹子低语,这双手能分辨出三年生与五年生竹子的弹性差异,能听懂篾条在受力时"咯吱"或"清脆"的不同声响,在他眼中,每根竹子都有脾性,而他是唯一能读懂这些脾性的知己。

四川高考语文2017作文,四川高考语文2017作文范文

去年深秋,我随祖父上山选竹,晨雾如纱,尚未散尽,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裤脚,祖父选竹从不看高度粗细,而是用指节轻叩竹干,侧耳倾听。"听声辨龄"是他传家的绝活——三年生的竹子性韧皮薄,最宜编织;太嫩则性脆易断,太老则性僵难弯,他握着砍刀的手稳如泰山,刀刃切入竹干的刹那,青黄的断口处渗出晶莹的汁液,带着草木特有的清香,直钻鼻腔,我伸手去接那滴汁液,它却顺着我的掌纹蜿蜒流淌,像极了一条小小的溪流,将自然的生命力悄然注入我的血脉。

回到作坊,祖父教我最基础的"起底"工序,篾条在他手中仿佛被施了魔法,一挑一压间便构成经纬交织的坚实骨架,我笨拙地模仿,却不是用力过猛扯断了篾条,就是角度偏差导致结构松散,祖父接过我手中的半成品,粗糙的指腹轻轻抚过那些歪斜的交接口,眼神里没有责备,只有如水般的温柔。"篾条和人一样,各有各的脾气,你得顺着它的性子来,不能硬来。"他调整着我的手位,让我感受着力道在指尖的微妙变化——既要沉稳,又不能呆滞;既要迅捷,又不能浮躁,那种温热的触感透过皮肤直抵心底,比任何教科书上的说教都来得真切可感。

如今祖父的手已不再灵活,关节炎让他的指节肿大如榉子,但他依然会在午后坐在廊下,整理那些剩余的篾条,阳光透过葡萄藤架,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,此刻正像老树般沉稳而坚定,我终于懂得,所谓"从实际出发",不是空泛的哲学命题,而是像祖父这样,在与材料的对话中学会顺应,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掌握分寸,让每一份努力都扎根于现实的土壤,开出智慧的花。

当我在考场上郑重写下"从实际出发"这四个字时,眼前浮现的正是祖父编织竹篮的身影——那些纵横交错的篾条,何尝不是人生的隐喻?唯有顺应规律、尊重实际,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编织出经得起考验的作品,而手掌的温度,正是这种智慧最鲜活的注脚:它不写在书本里,不挂在嘴边,而是藏在劳动者与材料最质朴的接触中,随着每一次掌心的摩挲,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,成为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生命哲学。

2016年语文高考四川,201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
« 上一篇 2小时前
高考五台山,高考五台山祈福什么时间去
下一篇 » 2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