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广东高考作文,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目
《那盏灯,在记忆深处》
《那盏灯,在记忆深处》
2013年的盛夏,广东高考的作文题如同一颗投入岁月深潭的石子,至今仍在记忆的湖心漾开圈圈涟漪,那年,我十八岁,端坐在考场之中,窗外聒噪的蝉鸣搅动着燥热的空气,而笔下的题目——“捐助”与“感恩”,却像一道静默的闪电,悄然劈开了我对世界的认知,让我窥见人性深处最温润的光。
捐助,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,而是一场心与心灵魂的相遇,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个雨天,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,我们带着全校师生凝聚的爱心,来到那所隐于群山褶皱间的小学,低矮的校舍在烟雨中静默,孩子们的脸庞,宛如山野里未经雕琢的璞玉,眼神清澈得仿佛能映出人影,纯粹而明亮,当我们将崭新的文具递到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手中时,她没有立刻去接,而是先郑重其事地深深地鞠了一躬,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轻声说:“谢谢你们,这些够我用很久了。”那一刻,我的心被一种巨大的温柔击中,我幡然醒悟,真正的捐助,绝非居高临下的施舍,而是对一颗心灵尊严的温柔守护,正如泰戈尔所言:“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个世界时,我们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。”那些被捐助的孩子所收到的,远不止是物质上的慰藉,更是被世界看见、被温柔以待的确认,那是一种足以抵御人生风雪的温暖。
感恩,亦绝非一句轻飘飘的“谢谢”,而是一种生命态度的觉醒,是灵魂深处对善意的回响,在山区支教的朋友曾告诉我,有个受助的孩子,每天坚持步行两个小时崎岖的山路,只为到学校图书馆帮忙整理书籍,他羞涩地说:“我没什么能回报的,就把这些书打理好,让后来的弟弟妹妹们能读到更多故事。”这个孩子的举动,让我不禁想起《诗经》中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”的古老吟唱,感恩的本质,正是将这份善意内化为前行的力量,让受助者从接受者,转变为新的给予者,它如同一束传递的火把,其意义不在于独自取暖,而在于照亮更广阔的天地,让温暖与希望得以生生不息地蔓延。
在物欲横流的时代,这种精神层面的捐助与感恩,更显其弥足珍贵,去年冬天,我在医院探望亲友时,偶遇了一位退休教师,她每周雷打不动地来到儿科病房,不为别的,只为给那些被病痛折磨的孩子们讲故事,她没有带去任何昂贵的礼物,却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,为孩子们封闭的想象世界打开了一扇窗,让病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,这让我想起作家梁晓声对“文化”的定义:“根植于内心的修养,无需提醒的自觉,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,为别人着想的善良。”真正的捐助,或许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觉——它不事张扬,不喧哗尘上,却能在潜移默化中,如春雨般无声地滋养每一颗干涸的灵魂。
十年光阴荏苒,距离那场高考已过去整整十年,我依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想起那个烟雨朦胧的午后,想起孩子们清澈如溪的眼眸。“捐助”与“感恩”早已褪去了考场作文的标签,化为我血脉中的生活哲学,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星辰,每一份微小的善意,都在努力地闪烁着自己的光芒,而当无数光芒汇聚在一起,便能璀璨整个夜空,我想,这或许就是成长最深刻的意蕴——我们既是被世界温柔照亮的幸运儿,也要努力成为那个发光体,将这份温暖与希望,一棒一棒地传递下去,让它在人间流转,让它在心中永恒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