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作文状元,高考作文状元满分的作文
《墨痕深处》
高考放榜那日,夏日的蝉鸣正撞着巷口的青砖墙,林微蹲在旧书摊前,指尖拂过《宋诗选注》泛黄的扉页,手机在口袋里执拗地震动,她掏出来,屏幕上跳出班主任的消息:"省作文状元,恭喜!"她的指尖在"恭喜"二字上悬停片刻,终究是将手机塞回口袋,继续翻动书页,书页簌簌落下的尘埃,在斜阳里浮沉,像极了她心里飘散的、带着墨香的思绪。
林微从不是循规蹈矩的"学霸",她的语文老师总说她身上有种"不合时宜的沉静"——当同学们在作文里堆砌"砥砺前行""岁月如歌"之类的流行词汇时,她却固执地在《诗经》里寻找"蒹葭苍苍"的意境,在汪曾祺的散文里品咂"人间送小温"的韵味,她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印发,却也总带着评语里"立意新颖,但需更贴合应试要求"的微妙提醒,对此,林微只是笑笑,她笔下的文字,更像是在与另一个自己对话。
真正让她与"作文状元"这个称号结下不解之缘的,是高考那篇题为《墨痕深处》的作文,题目要求围绕"传承"展开,多数考生选择了传统文化、家风家训等宏大叙事,林微却另辟蹊径,以墨为媒,书写了她与祖父之间那段沉静而深厚的记忆。
祖父曾是镇上小有名气的老教师,退休后便在老宅的天井里支起一张书案,开了家小小的"私塾",教邻里的孩子们写毛笔字,林微的童年,便是在这墨香氤氲的天井里度过的,她最爱趴在书案旁,看祖父研墨:墨锭在歙砚里不疾不徐地打着转,墨汁便如春蚕吐丝般缓缓渗出,空气中弥漫开一种清冽的松香,祖父常说:"墨要磨得慢,心要静得下,墨痕里藏着人的性情,急不得也躁不得。"有回林微贪玩,不小心将墨汁打翻,黑漆漆的一片在宣纸上肆意蔓延,她急得眼眶发红,祖父却笑着拿起笔,在那片墨渍上寥寥数笔,竟勾勒出一枝疏影横斜的梅花,几瓣墨点恰到好处地成了梅花上的露珠。"你看,"祖父温热的手掌覆在她手背上,"世上没有废掉的墨,只有不会用心的笔。"
后来祖父病逝,林微在整理遗物时,发现书案下的抽屉里锁着一叠泛黄的宣纸,全是祖父年轻时写的字,笔力遒劲,风骨自成,最后一页,没有写满,只有寥寥数语:"微儿见字:莫负墨痕,莫负心。"墨迹已有些褪色,却依然力透纸背,那一刻,林微忽然读懂了祖父一生对"墨"的坚守——那并非简单的技艺传承,而是一种沉静专注、物我两忘的人生态度,是喧嚣世界里的一方精神净土。
高考考场上,当林微写下这段往事时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恍惚间竟与当年祖父研墨的声音重叠,她没有刻意拔高主题,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,只是平静地叙述着那些与墨相关的碎片记忆:祖父教她握笔时"指实掌虚"的要领,宣纸在阳光下透出的细腻肌理,墨汁在清水中晕开的涟漪,还有祖父那句"世上没有废掉的墨"的谆谆教诲,这些看似细碎的日常,在她笔下却有了沉甸甸的力量,仿佛每一笔墨痕,都承载着祖父的温度与期望。
成绩公布后,有记者采访她"写作秘诀",林微想了想,目光望向远方,说:"大概是学会在喧嚣里,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吧。"她记得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,她的作文因为"过于个人化,立意不够宏大"只得了二等,她也曾犹豫过是否要修改,但最终,她还是把那段祖父和墨的文字又添了几笔,字迹愈发坚定,她忽然明白,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,而是守住自己心里那点最珍贵、最独特的东西,让它在笔尖自然流淌。
林微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专业是她梦寐以求的古典文献学,在收拾行李的那个黄昏,她小心翼翼地将祖父留下的那方旧砚台包好,放进箱底,砚台上的墨痕早已干涸,纹理却依旧温润,她知道,只要沾上清水,它依然能晕染出最纯正、最浓郁的黑,就像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——亲情、信念、热爱——从来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褪色,它们只是静静地藏在生命深处,等待某个被需要的时刻,重新显影,绽放光芒。
巷口的夕阳将青石板路染成一片温暖的金黄,林微合上《宋诗选注》,起身时衣角带起一阵微风,拂过书页间那些被岁月浸润过的文字,她知道,墨的故事,祖父的教诲,才刚刚开始,而最好的墨痕,从来不是写在试卷上的惊艳一笔,而是写在往后日复一日的深耕里,写在生命的每一页空白之上,从容、坚定,且绵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