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 正文

华鑫高考,华鑫高考复读学校

教育 2小时前 966

《破茧:华鑫高考记》

六月的晚风裹挟着槐花的甜香,悄然漫过华鑫家三楼的窗棂,书桌上的台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在墙壁上投下一道孤寂的剪影,像一株在风雨中倔强生长却始终挺立的树,摊开的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里,红笔勾勒的错题密密麻麻,交织成一张通往未来的星图,而所有坐标的终点,都指向那个决定命运的七月。

华鑫的高考备战,始于一场猝不及防的初雪,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得毫无征兆,他裹着厚重的羽绒服,在飘飞的雪花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学校,呼出的白气在冷冽的空气中凝成霜花,又缓缓消散,教室里的暖气开得足,却暖不了一颗悬在半空的心,模拟考的成绩单像一块冰,贴在他胸口——班级第27名,在这所每年升学率超过90%的重点高中,这个数字几乎与名牌大学绝缘,像一道无形的枷锁,将他的未来框定在了一个狭小的角落。

"华鑫,跟我来一趟办公室。"班主任李老师的声音不高,却像重锤敲在心上,办公室里飘着淡淡的铁观音香气,李老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推到他面前:"你最近状态不对,是不是压力太大了?"华鑫低着头,盯着茶杯里缓缓旋转的茶叶,喉咙像被什么堵住,他想说不是压力,是无力,是无论怎么刷题都摸不到门槛的绝望,是看着身边同学如鱼得水,自己却始终在原地踏步的焦虑。

李老师没有多问,只是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相册:"这是我当学生时的照片,那年我高考三次才考上师范。"照片里的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眼神却亮得像坠入凡尘的星星,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。"人生是场马拉松,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弯道,重要的是别在弯道上停下来。"李老师的话像一颗石子,在华鑫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
那晚华鑫失眠了,他辗转反侧,最终起身翻开了父亲藏在柜子里的旧相册,一张泛黄的照片映入眼帘:父亲年轻时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,站在轰鸣的机床前,背景是忙碌的车间,父亲只有初中文化,却凭着一手过硬的钳工技术,养活了全家,华鑫突然明白,所谓命运,从来不是注定的标签,而是无数个日夜的选择与坚持堆砌而成,父亲的背影,给了他最坚实的力量。

第二天,他从书店买来一个厚厚的笔记本,首页用隽秀的字迹写着"错题博物馆",每次模拟考后,他不再纠结于分数的涨跌,而是像考古学家一样,将每一道错题细细拆解:是公式记错,还是思路偏差?是计算失误,还是审题不清?这个笔记本后来成了他的"武功秘籍",页脚边角磨出了毛边,里面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,像一座彩虹桥,架起了从错误到正确的通路,也架起了他重拾信心的桥梁。

春天的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消息,华鑫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,获得了省级二等奖,这个意外之喜像一束光,瞬间照亮了他灰暗的备考时光,他发现,当不再把高考当作唯一的救赎时,反而能更从容地面对它,每天清晨,他不再是被闹钟拽醒,而是被窗外的第一缕阳光和清脆的鸟鸣唤醒;晚自习后,他会绕着操场跑两圈,让晚风带走一天的疲惫,也带走心中的焦虑。

高考前三天,学校放了假,华鑫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疯狂刷题,而是跟着父亲去了工地,烈日当空,父亲戴着安全帽,汗珠顺着他黝黑的脖颈滑进衣领,在工装上晕开一片深色的痕迹,华鑫递去一瓶水,父亲接过,仰头灌了大半,抹了抹嘴,笑着说:"你看这砌墙,得一块砖一块砖慢慢来,急不得,高考也一样,把会的都答对,就是胜利。"父亲朴实的话语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。

走进考场的那天,华鑫出奇地平静,他深吸一口气,闻到了熟悉的油墨香,那是一种令人心安的味道,发下试卷,他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,像将军检阅自己的军队,胸有成竹,遇到难题时,他想起李老师的话"弯道要减速",便果断跳过,先确保基础题万无一失,铃声响起时,他正好答完最后一道题,放下笔的瞬间,窗外的蝉鸣格外清晰,像一首胜利的赞歌。

查分那天,华鑫和父母一起守在电脑前,当屏幕上跳出"总分638"时,母亲捂住了嘴,眼角泛起了泪光;父亲的眼眶红了,他用力拍了拍华鑫的肩膀,一句话也没说,但华鑫知道,这个分数不仅是对他十二年寒窗的肯定,更是对那些在迷茫中不曾放弃的日子的最好回报。

九月,华鑫收到了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他站在校门口,看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,突然想起那个雪夜办公室里的茶香,想起工地上父亲汗湿的衣背,想起"错题博物馆"里每一张便签的颜色,原来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蜕变,而是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,像春蚕吐丝般,一点点为自己编织出破茧而出的力量,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绽放。

多年后,华鑫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写道:"高考是一场青春的成人礼,它教会我们的,不仅是知识,更是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坚韧,在迷茫中寻找方向,在平凡中积蓄力量,就像蝴蝶破茧,那些挣扎的时光,看似痛苦,却终将成为我们飞翔时最坚实的翅膀,带我们飞向更广阔的天空。"

浙沪高考,浙沪高考改革
« 上一篇 2小时前
高考备考化学,高考备考化学培训心得体会
下一篇 » 2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