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昌2017高考,2017年宜昌高考状元
《峡江之畔的青春答卷》
2017年的盛夏,宜昌的暑气裹挟着长江的湿润水汽,漫过葛洲坝雄伟的钢筋铁骨,浸润着这座古城的每一寸街巷,当高考结束的铃声最后一次在三峡高中的考场内悠然响起,3287名考生放下手中的笔,如释重负地走出考场,他们中有人望向窗外连绵的青山,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;有人低头摩挲着准考证上的照片,指尖轻触间仿佛能触摸到过往的点滴;而更多人的目光,则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那条奔流不息的江水——那是宜昌人血脉里的图腾,是滋养他们成长的摇篮,更是他们即将展开人生新航程的起点。
在夷陵中学的考点外,头发花白的李建国高高举着"欢迎儿子回家"的纸牌,纸牌边缘已被汗水洇出毛边,褶皱里浸透着一个父亲深沉的爱,这个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了三十年的钢筋工,特意请了半天假,穿着那件洗得发白却浆洗得格外整洁的衬衫,在烈日下站了整整三个小时,身影被阳光拉得格外修长。"我娃说,要考去武汉读大学,以后回来建三峡大坝那样的桥。"老李憨厚地笑着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对儿子无限的期许,那笑容比盛夏的阳光还要灿烂,不远处,卖凉面的张阿姨正往每个考生的保温杯里添着冰镇酸梅汤,清甜的酸梅汤在杯中荡漾,"都是宜昌伢,喝口家乡的水,心里踏实,考场上更有劲儿。"她的话语朴实无华,却道出了宜昌人最真挚的邻里温情。
这场牵动全城的考试,在宜昌人心中有着特殊而厚重的分量,作为三峡工程的所在地,这座城市见证过无数"大国重器"的诞生,也孕育了"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"的奉献精神,当教育公平的春风吹进峡江两岸,高考便成为无数普通家庭改变命运的渡船,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,在秭归县屈原镇,17岁的土家族少女王媛媛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,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走了两小时崎岖山路才来到考点,她的准考证上还留着淡淡的墨香——那是乡村教师用钢笔一笔一画、小心翼翼帮她填写的,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师长的殷切期望,这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女孩,在作文里深情写道:"三峡大坝让桀骜的江水听指挥,驯服了洪涝;我要用知识改变我的命运,让人生如三峡大坝般,筑起属于自己的巍峨高度。"
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,豆大的雨点恰好砸在窗玻璃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,这场突如其来的夏雨,不仅冲刷着城市的燥热,也仿佛洗涤着年轻的心灵,带来一丝清凉与新生,在宜昌一中的考场外,考生们自发地排起整齐的长队,将手中束束鲜花送给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志愿者们,空气中弥漫着感恩的暖意,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将一束康乃馨塞给执勤交警,声音清脆:"叔叔,谢谢您这几天一直守护着我们,您辛苦了!"交警黝黑的脸上泛起红晕,有些笨拙地回敬了个礼,帽檐上的雨水顺着脸颊滑落,与欣慰的笑容交织在一起,定格成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画面。
夜幕降临,滨江公园的广场上逐渐热闹起来,家长们支起色彩缤纷的帐篷,摆上粽子、凉虾、萝卜饺子等地道的宜昌小吃,袅袅升腾的热气中弥漫着家的味道与节日的喜悦,这是宜昌人特有的"考后宴",没有奢华的排场,只有最朴素的祝福和最真挚的亲情,香溪河畔的屈原祠里,香火缭绕,钟声悠扬,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拜谒诗祖,祈求"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"的求索精神能代代相传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峡江儿女奋勇前行,江风拂过,祠前的古柏沙沙作响,仿佛两千年前三闾大夫的吟诵仍在峡江两岸回荡,与远处的汽笛声、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时代交响。
当最后一缕霞光隐没在西陵峡口,染红了天边的云霞,宜昌的高考故事并未结束,而是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,那些带着墨香与汗水的试卷,将被送往武汉、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全国各地,如同蒲公英的种子,飘向更广阔的天地,而这座城市的记忆,将永远镌刻着2017年这个夏天——镌刻着奋斗的汗水、梦想的光芒,以及无数平凡人在时代浪潮中奋力向前的坚实身影,正如长江水终将汇入大海,奔向更广阔的世界,这些年轻的追梦人,也必将带着峡江儿女的坚韧、智慧与开拓精神,在更广阔的天地里,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、更加精彩的青春答卷,为祖国的山河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