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壮行诗,高考壮行诗朗诵
《笔锋所向,皆是星辰》
六月的风,携着初夏的温热,轻柔地掠过课桌的棱角,将堆积如山的试卷吹得簌簌作响,黑板上,鲜红的倒计时数字从三位数锐减至两位数,最终定格在个位数,像一颗颗璀璨的流星,划破青春无垠的夜空,教室里,弥漫着粉笔灰与汗水交织的独特气息,氤氲着紧张与希望,有人在低声默诵古诗文,平仄起伏间是千年的回响;有人在演算最后一道数学题,笔尖游走间是逻辑的交响;也有人望着窗外发呆,眼神里盛满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——那是十八岁的少年,在人生远征前最后一次深情回望这片熟悉的战场,他们手中的笔,即将成为劈开混沌未来的利刃;他们心中的诗,早已在胸膛里酿成了滚烫的酒,只待启封的那一刻。
墨痕为刃,劈开混沌长夜
黎明前的教室,总是最寂静的,唯有日光灯管发出低低的嗡鸣,像无数只春蚕在悄然啃噬着时光的丝线,也像一支无声的战歌,在为即将出征的灵魂擂响,后排的男生将数学错题本摊到桌沿,鲜红的笔迹在空白处写下“乾坤未定,你我皆是黑马”,字迹力透纸背,仿佛要将这八个字刻进青春的年轮里,刺穿所有迷茫与怯懦,前排的女生轻轻摩挲着语文课本,那句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句子,早已被翻得起了毛边,那是她每晚睡前默念的咒语,是支撑她穿越题海的灯塔。
讲台上,班主任抱着厚厚一摞试卷走进来,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,却依旧闪烁着期许的光芒。“这是最后一套模拟题,”他的声音因疲惫而有些沙哑,却字字铿锵,“写完它,你们就真的准备好了。”话音刚落,教室里便响起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那声音,是春蚕在咀嚼桑叶,是士兵在擦拭铠甲,更是无数个梦想在悄然拔节生长,有人忽然抬头望向窗外,天边已泛起鱼肚白,第一缕晨曦穿透云层,恰好洒在课桌中央那个全班合力写下的“奋斗”二字上——每一笔一划,都沾染着少年人最纯粹的意气风发与无畏锋芒。
以梦为马,踏过书山题海
走廊里,是流动的风景线,女生们抱着单词本来回踱步,嘴唇翕动,念念有词:“abandon, abandon, never abandon……”那是对“放弃”一词最决绝的宣战,男生们则倚在栏杆上,用脚尖点着地面打着节拍,哼着或许跑调却充满力量的歌谣,教导主任走过时,忍不住摇头叹气:“都这时候了,还这么有精神?”一个男生咧嘴一笑,露出洁白的牙齿:“主任,这不是精神好,是心里有火!那团火,叫梦想!”
食堂的灯光,总在深夜里为学子们亮着一盏温暖的守候,打饭的阿姨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多舀一勺菜,嘴里念叨着:“孩子们,多吃点,考试费脑子。”有个女生端着餐盘坐到角落,一边啃着包子,一边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抄写英语范文,洁白的包子皮不经意间沾在了嘴角,她也顾不上擦,只是眼中闪烁着比星辰更亮的光芒——那是梦想在燃烧的辉光,图书馆里,有人将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翻得书页卷边,边角磨损;有人在错题本上画着哭脸与笑脸,与难题斗智斗勇的趣味溢于言表;更有人趴在桌上沉沉睡去,手中却依然紧紧攥着半截铅笔,仿佛一松手,梦想就会溜走,午后或黄昏的阳光,透过巨大的玻璃窗,温柔地洒在他们身上,像给整个青春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,熠熠生辉。
笔锋所向,皆是星辰大海
考前最后一晚,班主任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意味深长的简笔画:一艘乘风破浪的船,船身上写着“高三(1)班”,四周是波涛汹涌的大海,而远方,是一座矗立在迷雾中的灯塔,散发着坚定而温暖的光。“孩子们,”他转过身,声音沉稳而有力,“高考不是终点,而是你们人生的第一场远航,前方的海,或许有风浪,或许有迷雾,但请记住,你们不是一个人在划船,你们的船舱里,满载着同窗的情谊,师长的期盼,和自己的整个青春。”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,有人红了眼眶,有人绽放笑颜,有人则默默地拉紧校服外套的拉链,仿佛要将这份滚烫的勇气与信念,尽数锁进心里,带入考场。
走进考场的那一刻,夏日的阳光有些刺眼,却也无比真实,考生们排队入场,姿态各异:有人深吸一口气,像是要将所有的紧张都呼出体外;有人对着镜子里的自己,比出一个自信的“耶”;有人则轻轻握了握身边人的手,传递着无声的力量与鼓励,当监考老师拆开试卷袋的“刺啦”声响起,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,只剩下自己清晰可闻的心跳声——那是十八岁的鼓点,正有力地敲击着未来紧闭的大门,当笔尖终于触碰到冰凉的纸张,少年们忽然在那一刻醍醐灌顶:原来,那些挑灯夜读的漫长夜晚,那些咬紧牙关的坚持瞬间,那些藏在心底深处、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滚烫梦想,都已化为此刻的从容与坚定,汇聚成笔下最磅礴的力量。
尾声:此去乘风,归来仍是少年
终场铃声响起,宣告着一场青春战役的落幕,考生们走出考场,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他们脸上,那笑容,比盛夏的阳光还要灿烂夺目,有人抱着同学尽情转圈,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喜悦;有人对着天空放声大喊,仿佛要将所有的志向都喊给世界听;也有人默默地擦掉眼角的泪水,那或许是释然,或许是伤感,班主任站在校门口,看着这群即将展翅高飞的雏鹰,眼眶早已湿润,他沙哑地嘱托:“去吧,去更高更远的地方闯荡,别忘了,常回家看看。”
多年后,当这些少年褪去青涩,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中流砥柱——或许是救死扶伤的医生,或许是启迪心智的教师,或许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,或许是描绘梦想的艺术家——他们或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猛然回想起那个夏天,他们会记得教室里弥漫的粉笔灰味道,记得食堂里那朴素却温暖的包子香,记得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那句“此去乘风,归来仍是少年”,更记得自己当年握着笔的手心,那份滚烫的、仿佛能融化一切阻碍的温度。
到那时,他们会真正地明白:高考壮行的,从来不是那几张决定命运的试卷,而是那个在青春的赛道上,拼尽全力、不曾回头的自己,因为,笔锋所向,皆是星辰;此去乘风,归来仍是少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