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高考作文2卷,2017高考作文2卷范文
《桥的断想》
桥,是一位沉默的哲人,它以优美的弧线,温柔地抚平大地的断裂,将两岸的风景与人间的悲欢,悄然缝合,它见过多少行色匆匆的旅人,听过多少潮起潮落的故事,却始终保持着混凝土的冷静与钢索的坚韧,当我们谈论桥时,究竟在谈论什么?是跨越障碍的工具,还是连接心灵的纽带?是凝固的时间,还是流动的文明?
在黔东南层峦叠嶂的深山里,我见过一座风雨廊桥,它并非冰冷的建筑,而是有温度的生命,桥身上覆盖着青灰色的瓦片,如鳞甲般守护着桥下的岁月;梁枋上绘着褪色的神话,色彩虽已斑驳,却仍在诉说着先民的想象与敬畏,桥中央的神龛里,香火终年不熄,青烟袅袅,仿佛是人间向天界的低语,当地人说这是桥神,每天清晨,侗族阿婆们会带着温热的糯米饭与清甜的米酒来桥上祭拜,她们用最质朴的仪式,祈愿桥能保佑往来平安,这座桥,早已超越了物理通道的单一属性,升华为一个族群的精神图腾,它承载着侗家人的记忆与信仰,将悠远的过去与未知的未来,紧密地缝合在一起,当现代桥梁工程师用精密的数据计算承重时,侗族工匠却在一榫一卯的契合中,注入了对天地人神和谐的敬畏与追求。
目光转向钱塘江的滚滚波涛,便无法不想起茅以升先生,1937年,为了阻止日军的铁蹄,这位亲手设计建成大桥的工程师,含泪下令将其炸毁,当炸药的巨响撕裂长空,钢铁的脊梁轰然折断,那一刻,桥的使命——连接,以一种最悲壮的方式,完成了最彻底的切断,战争与和平、建设与毁灭,在钢铁的弧线上,交织成一道永恒的悖论,多年后,当茅以升站在重建的大桥上,望着江面上穿梭如织的船只,他是否听见了历史的回响?那回响里,既有钢铁的悲鸣,也有不屈的誓言。
从东方到西方,桥的姿态千变万化,却都书写着独特的生命密码,威尼斯的叹息桥,连接着总督府与监狱,据说死囚经过时,会隔着桥栅望向最后一缕自由的光,发出无奈的叹息,而旧金山的金门桥,则以那抹醒目的“国际橙”,用钢铁的磅礴,温柔地拥抱了海湾的晨雾与暮霭,在中国古典园林里,九曲桥象征着人生的迂回与禅意,移步换景,柳暗花明;在古罗马的遗迹中,引水渠上的石拱桥,则如巨人的臂膀,彰显着帝国的雄心与不朽的工程,桥的形态千差万别,但其内核始终如一——那是人类对跨越的渴望,对未知的探索,对远方不息的凝望。
当我在苏州平江路的午后,看到一座爬满青藤的石板桥时,一个念头突然浮现:所有伟大的建筑,终将在时光的冲刷下风化、倾颓,成为废墟,桥的精神却永存不朽,它教会我们,断裂是世界的常态,而连接,则是生命永恒的追求,这连接,是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,在空中交织成无形的、通往极乐的桥梁;也是互联网光纤里,无数个0和1的奔涌,在虚拟的赛博空间里,搭建起前所未有的沟通之桥。
站在人生的中途回望,我们何尝不是在生命的河流上,不断地搭建属于自己的桥梁?童年与少年,理想与现实,自我与世界……每一座桥,都通向一片新的风景,有些桥坚固如钢筋混凝土,历经风雨而岿然不动;有些桥脆弱如蛛丝,却也能承载起最轻盈的梦想,正是这些或坚实或飘摇的连接,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经纬,编织出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。
暮色四合,城市的桥梁次第亮起灯火,宛如散落人间的星辰,璀璨而宁静,它们沉默地矗立着,既是冰冷的钢铁与水泥,又是温热的见证者,它们见证了人类从猿到火的进化,从陆地到天空的跨越,也见证了个体从孤独到连接的成长。
当我们再次谈论桥时,或许应该记住:那些横跨江海、飞架山谷的伟大工程,固然令人惊叹,但最伟大的桥梁,永远建造在人心之间,它跨越的是偏见与隔阂,连接的是理解与共情,愿我们每个人,都能成为一座桥,连接过去与未来,也连接自己与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