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高考真题卷,2017高考真题卷数学2卷及答案
《墨痕深处的答案》
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,从三位数的“100”锐减至两位数时,林晚手中的钢笔尖在草稿纸上重重一划,留下一道深邃的墨痕,那道解析几何题,如一团纠缠不清的乱麻,不仅缚住了她对未来的所有畅想,也缠住了母亲从千里之外老家带来的靛蓝色土布书包带子。
那书包是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,连夜一针一线缝制的,靛蓝色的粗布上,绣着一朵略显笨拙的向日葵,花瓣的边缘甚至有些歪斜,母亲将书包递给她时,粗糙的手掌带着田间的薄茧,她笑着说:“向日葵啊,就得跟着太阳走,咱家晚晚,也得跟着自己的心走。”可林晚的心,此刻正被一道抛物线与一条直线的交点死死卡住,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,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窒息的痛楚。
班主任老周把林晚叫到办公室时,窗外的玉兰花正簌簌飘落,他指着墙上那张2016年的高考喜报,指尖落在一个角落里。“看见没?张敏,就坐这个位置,去年考上了北大。”老周的声音温和而有力,“她以前数学还考过不及格呢。”林晚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那张小小的照片上,女孩的笑容灿烂得能灼伤人的眼睛,与窗外斑驳的阳光交相辉映。
林晚低下头,目光落在自己洗得发白的校裤裤脚上,凌晨四点,母亲往她书包里塞温热煮鸡蛋的场景浮现在眼前,那带着烟火气的温度,是她此刻唯一的慰藉,她想起父亲蹲在田埂上抽烟,烟火明明灭灭,像极了她此刻焦灼而微弱的心跳,家里的土坯房墙上,贴满了她从小到大的奖状,红纸上的金粉在岁月中黯淡,却盖不住父母眼角那道道被生活犁出的、深深的沟壑。
晚自习后,林晚没有回宿舍,她独自坐在教学楼冰冷的台阶上,翻出了那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数学错题本,本子里的每一道题,都被不同颜色的笔剖析得淋漓尽致:红色标注的是“粗心”,蓝色是“概念不清”,绿色是“思路偏差”,最后一页,是她用颤抖的笔迹写下的独白:“错的不是题,是我。”
夜风卷起地上的梧桐叶,沙沙作响,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,林晚忽然想起童年,母亲握着她的手,在泛黄的毛边纸上教她写毛笔字。“字要一笔一画地写,心要一点一滴地沉。”母亲的声音温润如水,那时的她不解,为何母亲总将“静”字贴在灶台边,日日仰望,她仿佛在一瞬间顿悟,人生这场漫长的演算,需要的正是这份沉静的力量。
第二天清晨,林晚在教学楼门口遇到了老周,他递来一杯热豆浆,雾气氤氲了他的镜片。“我女儿去年高考,也是天天熬夜,最后把身体熬垮了。”他叹了口气,语重心长地说,“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,孩子。”林晚接过豆浆,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底,她看见老周鬓角的白发在晨光中闪着银光,原来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背后,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与疲惫。
高考那天,天气出奇地好,蝉鸣声声,为这场青春的战役奏响了序曲,林晚坐在考场里,深吸一口气,平复着擂鼓般的心跳,当她翻开试卷,目光触及那道曾让她束手无策的解析几何题时,奇迹般地,心跳竟奇迹般地平缓了下来,她想起了母亲缝书包时,那细密而坚定的针脚;想起了老周办公室里,那在风中摇曳的玉兰花;想起了错题本上,那些密密麻麻、浸透了她心血的笔记,她忽然明白,原来所有的努力,都不会被时光辜负,它们早已在悄然中,为她铺就了前行的路。
铃声响起,宣告着这场战役的结束,林晚放下笔,抬头望向窗外,阳光穿过浓密的树叶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摇曳生姿,像极了母亲绣在书包上的那朵向日葵,正努力地汲取着阳光,她知道,这场考试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,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,重要的不是最终的那个答案,而是解题过程中,那个不断试错、不断成长的自己。
走出考场,父母在校门口的身影早已望穿秋水,母亲手中捧着一束新鲜欲滴的向日葵,在阳光下灿烂得耀眼,她笑着说:“晚晚,咱回家。”父亲接过她的书包,粗糙的布带子勒在肩上,却像初春的风一样温柔,林晚知道,无论试卷上的分数几何,她都是父母心中最骄傲的答案,那份爱,是她一生都解不开、也无需解开的方程。
多年后,林晚成了一名中学数学老师,她的办公桌上,总摆着一盆向阳而生的向日葵,和一本被红笔批改得密密麻麻的错题本,她常常对学生说:“数学题可以解错,但人生题不能解错,因为你们落下的每一笔,都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路。”
某个黄昏,林晚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,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她望向窗外,晚霞满天,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柔的橘红,她忽然想起了2017年的那个夏天,想起了那本写满墨痕与汗水的错题本,想起了父母手中那束永不凋零的向日葵,原来,有些答案,要走过很长的路,经过很多年,才会真正明白——就像母亲当年所说,跟着自己的心走,总会在人生的某个转角,遇见属于自己的、最灿烂的阳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