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课外名句,高考课外名句填空1-百度文库
《墨痕深处》
高考倒计时的数字悬在教室前方,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炭火,灼热得让人窒息,林晚的目光落在那串不断跳动的红色数字上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语文课本的扉页,那里用钢笔工整地抄录着《论语》中的一句:"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"这是高一那年摘抄的,彼时只当是书斋里的闲笔,如今却成了沉甸甸的砝码,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。
"林晚,想什么呢?"同桌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她,"班主任让你去办公室一趟。"
办公室里,班主任正低头批改着一摞作文本,见她进来,抬起头推了推眼镜:"这篇议论文的论据还是单薄了些,你说'坚持'很重要,举了爱迪生的例子,可考场作文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,老师早就看倦了。"他抽出一张纸,上面用红笔圈出两行字,"试试这个——'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;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',这是《荀子·修身》里的句子,比爱迪生的故事更有文化底蕴。"
林晚接过那张纸,指尖触到微凉的纸张,心里却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,漾开圈圈涟漪,她忽然想起上周在图书馆偶然翻开的《楚辞》,屈原"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"的句子,曾让她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深夜咬牙坚持,原来那些泛黄书页里的文字,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尘埃,而是穿越千年的星火,照亮了当代学子的征途。
那天放学,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径直回家,而是拐进了巷子深处的旧书店,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,在空气中切割出金色的光束,空气中浮动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与墨香,交织成一种令人心安的气息,店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先生,正戴着老花镜读一本线装书,见她进来,只是抬头笑了笑,又埋首于书页。
"请问,有'坚持'的古文名句吗?"林晚轻声问道。
老先生摘下眼镜,用绒布缓缓擦拭:"《诗经》里'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',《史记》里'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',都是讲坚守的。"他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《古文观止》,翻到一页,"你看这句'水滴石穿,绳锯木断',看似平常,却道破了坚持的真谛——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。"
林晚接过书,看见页边有铅笔写的批注:"功不唐捐,玉汝于成",她忽然想起班主任说的话,原来真正的文化底蕴,不是死记硬背的名句,而是理解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。
高考那天,语文作文的题目是"时间的价值",林晚写下第一笔时,忽然想起旧书店里的阳光,想起老先生温和的笑容,想起那些在墨香中沉淀千年的智慧,她在作文里写道:"古人云'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',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,有人让它成为'逝者如斯夫'的叹息,有人让它化作'及时当勉励'的警醒,正如司马迁忍辱负重十余载,终成'史家之绝唱';曹雪芹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,方有'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'的传世经典,他们的时间,没有在蹉跎中流逝,而是在坚守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。"
走出考场时,夏日的阳光格外刺眼,林晚深吸一口气,仿佛还能闻到旧书店里的墨香,她忽然明白,高考考的从来不是死记硬背的名句,而是那些文字在岁月中淬炼出的智慧,是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在迷茫中坚守,在困顿中前行,在时间的长河里,留下属于自己的墨痕。
后来,林晚成了一名语文老师,她的第一堂课,没有讲语法和修辞,而是带着学生走进图书馆,教他们如何在泛黄的书页里,与千百年前的灵魂对话,她告诉学生:"高考课外名句不是考点,而是灯塔,它们会告诉你们,当你觉得坚持不下去时,想想屈原'虽九死其犹未悔'的决绝;当你感到迷茫时,读读苏轼'一蓑烟雨任平生'的豁达,这些文字,比任何答案都更能指引你们找到人生的方向。"
窗外的蝉鸣依旧,教室里的灯光温暖明亮,林晚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眼神,仿佛看见多年前的自己,在墨香深处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