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丘一高高考,商丘一高高考成绩2025
《六月麦浪里的考场》
《六月麦浪里的考场》
六月的风,是信使,也是画师,它裹挟着豫东平原麦熟的醇厚芬芳,漫过商丘古城斑驳的青砖灰瓦,将整座古城浸润在一片金色的暖意中,风最终停驻在商丘一高那扇沉静的朱漆大门前,门内,是另一番天地,笔尖划过试卷的“沙沙”声,细密而均匀,如春蚕在静夜里咀嚼桑叶,又如饱满的麦穗在月光下拔节生长,这是2024年的高考日,也是这座豫东名校第五十八次,为青春举行这场盛大而庄重的成人礼。
考场外的梧桐树下,数学老师李建国正来回踱步,他的身影在斑驳的光影里被拉得很长,左手,那把陪伴了他半生的木质三角尺,已被摩挲得温润如玉,泛着柔和的包浆,右手,他习惯性地抬腕,看一眼那块老式的上海牌手表,表盘上跳动的指针,是他与时间无声的对话,这块表,是他送走的第一届学生——那个曾在他的数学课上偷偷打瞌睡、如今已是北京某高校数学系教授的男孩,三十年前回校时赠予的,上个月,教授还寄来一本崭新的《数学分析》,扉页上写着:“师恩如尺,丈量人生。”李建国望着三楼那扇紧闭的窗,思绪飘回三十年前,那时的考场,是在一处漏雨的祠堂里,桌椅是村民们从自家搬来的方凳,吱呀作响,他轻声自语:“时间啊,就像这三角尺上的刻度,一分一毫,都差不得。”
教学楼的拐角处,高三(7)班的班主任陈雪正俯身,将最后一块巧克力递给班里的体育特长生王磊,她特意选了黑巧,入口微苦,回味却甘醇,恰似这三年来的备考时光,王磊因韧带断裂,在离高考仅剩三个月时被迫停训,那段时间,他拄着拐杖,一瘸一拐地坐在教室后排,汗水常常浸透绷带,却从未缺席一堂课,还有那个总爱在图书馆角落与诗为伴的女孩张晓,她的文字清澈如泉,一篇作文被选入校刊时,她在扉页写下:“我要用笔,写尽商丘的朝朝暮暮,写尽这片土地上的月光与麦浪。”陈雪还记得第一次班会上,她让大家用三个词形容自己,王磊写的是:“不屈、倔强、不服输”,笔迹刚劲有力;张晓写的是:“麦浪、月光、远方”,字迹娟秀而飘逸,这三个词,仿佛是他们青春的注脚,也预示了他们各自的征途。
当“考试结束”的铃声如清泉般骤然响起,整个校园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,随即是潮水般的涌动,考生们抱着书本,如归巢的鸟儿般涌出考场,阳光慷慨地洒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,光影交错,明暗分明,有人笑靥如花,如释重负;有人眼含泪光,百感交集,校门口,王磊的父亲穿着一身沾满泥点的工装,手里紧紧攥着一把还带着晨露的油桃,脖子伸得老长,在人群中焦急地寻觅,这个在工地上默默搬了十年砖的男人,昨夜在出租屋昏暗的灯光下,用粗糙的手指,将“金榜题名”四个字,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,写了满满一页,那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一位父亲最深沉、最笨拙的祝福。
夕阳熔金,为商丘一高的红砖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,墙角的青藤,在晚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,操场上,几个男生正将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折成形态各异的纸飞机,他们奋力一掷,让这些承载着无数个日夜思考的“白鸽”,乘着晚风,飞向渐深的暮色,飞向未知的远方,李建国站在教学楼前,目送着学生们三三两两走过,谈笑声渐行渐远,忽然,一个清脆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:“老师,您看那片云,多像一条完美的抛物线啊?”他回头,看见张晓正指着天边瑰丽的晚霞,晚霞的余晖映在她眼中,亮得仿佛盛满了整个星空的璀璨与希望。
豫东平原的麦田里,金色的麦浪正此起彼伏地翻滚着,那是大地对耕耘者最慷慨的回馈,而在这座百年老校的考场里,无数个青春与梦想的故事,并未随着铃声的消散而终结,它们正随着夏日的晚风,悄然生长,枝繁叶茂,那些在试卷上写下的每一个答案,都将是人生漫长序章里,第一个铿锵有力的音符;而那些在六月里挥洒的每一滴汗水,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,与千年的商丘古城一起,在时光的长河里,永远年轻,永远滚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