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 正文

2017高考作文点评,2020年高考作文点评

教育 2小时前 933

墨痕深浅见匠心——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审美突围与价值重构

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,如同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时代精神与教育理念的深刻嬗变,全国卷Ⅱ"读名句,谈思考"以文化根脉为锚点,北京卷"说纽带"以文明对话为脉络,浙江卷"书"字联想以传统创新为支点,这些命题组构成一幅立体的价值图谱,它们不仅延续了高考作文一贯的人文关怀,更在思维深度与审美维度上实现了重要突破,当十八岁的少年提笔面对这些题目时,他们不仅在完成一场考试,更在进行一场与历史、时代和自我的深度对话——这场对话关乎文化认同,关乎思维成长,关乎青春表达。

文化命题的诗性觉醒

全国卷Ⅱ选择的六句名言,恰似六颗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天空,从杜甫"会当凌绝顶"的壮志豪情,到屈原"路漫漫其修远兮"的上下求索;从《周易》"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"的刚健有为,到魏源"师夷长技以制夷"的开放胸襟——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,在命题者的精心编排下形成了有机的精神谱系,这种设计打破了以往文化命题的碎片化倾向,引导学生建立历史纵深感,在"一带一路"的时代语境下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。

当考生解读"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"时,他们思考的不仅是林则徐的个人情怀,更是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;当阐释"和而不同"时,他们体悟的不仅是儒家智慧,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法则,这种命题设计实现了从知识考查到价值引领的升华,让文化传承不再是枯燥的背诵,而是鲜活的思考与实践。

思维训练的立体建构

北京卷"说纽带"以具象化的意象承载抽象思考,展现出命题者的匠心独运。"纽带"既是物理空间的连接,也是心灵情感的桥梁;既是历史传承的脉络,也是未来发展的路径,考生可以从"一带一路"的经济纽带谈人类命运共同体,从传统文化纽带谈文明传承,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纽带谈社会变革,这种多维度解读空间,有效考察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。

2017高考作文点评,2020年高考作文点评

更值得称道的是,题目暗含的价值引导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,要求学生在"连接"与"独立"、"传统"与"现代"的张力中寻找平衡,这种思维训练正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——它教会青年学子既要看到世界的普遍联系,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;既要尊重传统,也要勇于创新,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,这种思维品质尤为珍贵。

2017高考作文点评,2020年高考作文点评

审美表达的个性突围

浙江卷以"书"为题,看似简单的汉字却蕴含无限可能。"书"可以是典籍墨宝,可以是人生篇章,也可以是文明密码,这种开放性命题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,既能看到对《兰亭集序》书法美学的诗意解读,也能读到"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"的实践思考,更有甚者以"无字书"为喻,探讨生活这本大书的深刻内涵。

这种命题设计打破了应试作文的模式化倾向,鼓励学生展现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语言个性,真正实现了"我手写我心"的创作理想,当考生将"书"与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相联系时,他们不仅完成了题目要求,更展现出对时代命题的敏锐洞察;当有人以"书写自己的青春"为题展开论述时,则体现了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刻思考,这种多元化的表达,正是教育创新的生动体现。

回望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份试卷,更是一面面镜子,映照出教育改革的深层轨迹,这些命题如同一位位智慧的导师,引导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汲取力量,在独立思考中确立方向,在审美创造中实现自我,当墨痕在纸上缓缓流淌,那些家国、文明、青春的思考,终将沉淀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,成为他们走向未来行囊中最坚实的基石,这或许就是高考作文最深刻的价值所在——它不仅是一场考试,更是一场精神的成人礼,一次青春的庄严宣誓。

山东数学高考答案2017,山东数学高考答案2017年
« 上一篇 2小时前
成人高考广东录取,成人高考广东录取分数线是多少
下一篇 » 2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