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2017高考作文,2017内蒙古高考作文
《草原深处的笔尖声》
六月的草原,总裹挟着一股蓬勃的燥热,牧民家的勒勒车缓缓碾过草尖,惊起成群百灵鸟,清脆的鸣叫划破长空,十八岁的阿古拉蹲在羊圈旁,手中的木棍在沙地上勾勒着羊的轮廓,每一根线条都仿佛被风拂过般轻盈灵动,远处的蒙古包里,阿爸正用蒙语对着电话大声说着,声音混着呼啸的风声传来:"城里来的老师说了,作文要写'时代精神',你整天画羊能考上大学吗?"
阿古拉攥紧了木棍,沙地上的羊影瞬间模糊成一片,他想起三年前那个雪夜,草原小学的乌兰老师举着马灯走进蒙古包,帽檐上落满雪花:"阿古拉,你画得比我教过的所有学生都好,去旗里读中学吧。"那时的他不知道,旗里的教室会贴着"高考倒计时"的鲜红标语,更不知道作文纸上的方格框住的不仅是文字,还有他从未见过的"高楼大厦""高铁飞机"。
第一次写作文课,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"中国梦"三个遒劲的大字,阿古拉盯着看了半节课,思绪早已飘远:他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雄鹰,从锡林郭勒草原展翅高飞,掠过连绵的沙丘,俯瞰东海之滨的渔船;他看见工厂的烟囱像萨满神树上的经幡般直插云霄,稻田里插秧的农民戴着草帽,像移动的蒙古包般点缀在绿毯上,可当他把这些梦境写进作文时,老师却用红笔圈出:"内容空洞,缺乏具体事例。"
他开始偷偷攒报纸,从《内蒙古日报》到《人民日报》,凡是能找到的版面都被他折了角,他把"脱贫攻坚""一带一路"这些词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,旁边用铅笔工整地标注:"草原公路通了,牧民的羊能卖到北京去""中蒙边境的口岸,火车装着羊毛运到俄罗斯",可当他试着把这些词拼成文章,总觉得像把雄鹰的羽毛缝在麻雀身上,既别扭又可笑。
四月的一天,阿古拉跟着阿爸去给春季转场的羊群打井,铁锹砸在冻土上,溅起的冰碴子打在他脸上,生疼,阿爸的喘息声越来越重,棉袄后背渗出一层汗碱,在阳光下泛着白光,忽然,"当"的一声闷响,阿爸的铁锹碰到什么硬物,挖出来一看,是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牌,上面刻着"1975年"的字样,阿爸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铁牌,声音有些沙哑:"那年草原大旱,是你爷爷带着公社社员打了三天三夜井,才保住了这群羊。"
那一刻,阿古拉突然明白了什么,他蹲在井边,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,郑重地写下:"我爷爷的井,阿爸的草场,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,都是草原上的接力棒。"他想起乌兰老师说过的话:"好作文不是堆砌漂亮的词句,是让文字长出草原的根。"
高考那天,阿古拉在作文纸上写下《草原深处的笔尖声》,他写爷爷用勒勒车轱辘丈量草原的广袤,写阿爸用牧鞭丈量羊群的温度,写自己用笔尖丈量梦想的远方,他没有提"中国梦",却写了草原上的每个梦都连着祖国的脉搏;他没有用华丽的修辞,却让每个字都带着草叶上的晨露,晶莹剔透。
放榜那天,阿古拉骑马跑过草原,马蹄踏过的地方,油菜花正开得金黄,像大地铺就的锦缎,他看见蒙古包前,阿爸正举着手机给乌兰老师打电话,声音里带着哽咽:"阿古拉考上了,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美术系!"风把电话里的笑声传得很远,和远处的百灵鸟鸣声混在一起,像一首古老的牧歌,在新时代的草原上飘荡。
多年后,当阿古拉的画在美术馆展出时,他总会在角落里放一幅素描:沙地上,一个少年正用木棍画着奔跑的羊,而羊的上方,有一只鹰正展开翅膀,飞向蓝天,画的下方写着一行小字:"有些梦想,生来就带着草原的基因。"画旁还放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牌,那是爷爷当年打井时留下的,如今已成为他创作中最珍贵的灵感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