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6月高考,上海6月高考时间安排
本文目录导读
- 考场内:笔尖与时光的赛跑
- 考场外:等待者的众生相
- 散场时:青春的下一站
六月流火,考场内外——上海高考纪事
六月的上海,总在一场缠绵的梅雨与一场热烈的晴空之间辗转,2023年的高考,便在这湿热交织的氤氲中,拉开了大幕,清晨五点半,静安区的老式弄堂里,木质窗棂被推开的声音此起彼伏,惊醒了沉睡的黎明,高三学生林薇站在镜子前,母亲将一条崭新的红绳系在她手腕上,线头打的是最朴实的结,却勒得她腕骨微微发烫,仿佛将所有的期盼与祝福都系在了这方寸之间。“别紧张,”母亲的手有些微颤,声音却努力保持着平稳,“早饭在锅里,趁热吃了再去。”父亲站在门口,手里捏着车钥匙,背脊挺得笔直,像一株被风雨压弯却绝不倒伏的青竹,沉默地给予着最坚实的支撑。
考场内:笔尖与时光的赛跑
七点半,市西中学门口已是人潮涌动,穿旗袍的母亲们手捧向日葵,笑靥如花,寓意“一举夺魁”;父亲们则踮着脚尖,目光如炬,手中的矿泉水瓶在晨光下折射出闪烁的光斑,林薇汇入人流,走进考场,教室里,老旧的吊扇嗡嗡作响,卷起的微风拂过试卷边缘,发出细微的沙沙声,她深吸一口气,摊开文具盒:三支0.5mm的黑色签字笔、两支2B铅笔、一块棱角分明的橡皮,还有母亲悄悄塞在里面的两颗薄荷糖——据说,那清冽的香气能驱散所有迷惘。
第一场是语文,作文题《时间的褶皱》映入眼帘,林薇的心跳漏了一拍,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,在图书馆的孤灯下,她曾透过布满水汽的玻璃窗,看见窗外悄然飘落的雪花,那时,总觉得时间像一条被无限拉长的橡皮筋,漫长得望不到尽头,而此刻,她却觉得它是一匹脱缰的野马,从指缝里、从笔尖下,倏然远去,她写下第一笔:“我们总在追赶时间的脚步,却常常忘记,时间早已在我们身上刻下深浅不一的褶皱——那些挑灯夜读的深夜,那些被咖啡渍晕染开的卷子,那些藏在草稿纸背面、连自己都未曾宣之于口的梦想……”笔尖在纸上划过,沙沙作响,仿佛时光真的在此刻有了褶皱,将三年的悲欢离合、奋斗与期盼,都折叠进了这方寸试卷之间。
数学考试时,窗外毫无征兆地落下了雨,雨点急促地砸在玻璃上,像无数细小的鼓点,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,林薇的目光凝在最后那道复杂的解析几何题上,坐标系里的线条在雨水的映衬下渐渐模糊,竟幻化成了母亲灯下织毛衣时,那上下翻飞的针脚,她想起父亲常说的话:“解数学题就像生活,有时候不必执着于一条直线,绕个弯,换个角度,或许就能找到豁然开朗的出口。”当她在草稿纸上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,雨势渐歇,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恰好洒在摊开的草稿纸上,投下温暖而充满希望的金色光斑。
考场外:等待者的众生相
考场外的世界,是一幅流动的众生相,上演着无数爱与期盼的故事,卖冰棍的小贩推着那辆熟悉的“永久”牌自行车,铁皮保温箱里的“光明冰砖”融化得很快,滴下的水渍在滚烫的柏油路上,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印记,也洇开了人们焦灼的等待,一位头发花白的爷爷举着一个用硬纸板做的“加油牌”,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孙女的姓名和“加油”二字,牌角被汗水浸得发软,边角也有些卷曲,他身旁的人问他,为何不找个阴凉处,他憨厚地一笑:“俺孙女在县里上学,这是第一次考高考,我不得给她壮壮胆子嘛!凌晨四点就坐了两个小时车过来,就为在这路口看她一眼。”
还有一对年轻的父母,轮流抱着才一岁的孩子来回踱步,孩子对大人的紧张浑然不觉,只是咯咯地笑着,小手去抓父亲胸前那枚闪闪发光的校徽徽章。“我们当年也是在这儿考的,”母亲轻声说,眼神望向考场,仿佛穿透了时空,“那时候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,考不上这辈子就完了,现在想想,那不过是人生长河里的一道小坎儿。”父亲点点头,目光深邃地望向考场楼上那些亮着灯的窗口,它们像一只只沉默而充满智慧的眼睛,静静地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蜕变。
最让人心头一暖的,是一位退休教师模样的阿姨,她没有举牌,而是随身带了一块小黑板,上面用粉笔清晰地写着:“考前小贴士:审题圈关键词,计算写步骤,作文立意要高,字迹要工整。”她不时地给身边焦虑的家长递上一张纸巾,或是一句安慰,她说自己教了三十年书,送走了十几届毕业生,每年高考都会来这儿“陪考”,不为谁,就为给这些孩子们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。“当年我带的学生,现在有的成了救死扶伤的医生,有的成了教书育人的老师,有的在国外搞科研……”她擦了擦额头的汗,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欣慰,“看着他们走进考场,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去奔赴人生的战场,既心疼,又为他们骄傲。”
散场时:青春的下一站
下午五点,考试结束的铃声划破长空,如同一声宣告,考场门打开的瞬间,家长们如潮水般涌上前,林薇看见母亲的眼圈已经红了,她想说些什么,喉咙却有些发紧,父亲走上前,用力地、但克制地拍了拍她的肩膀,只说了一句:“辛苦了,回家吃红烧肉。”她笑着点头,却在转身时,看见了校门口那棵熟悉的梧桐树下,站着她的班主任王老师,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,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错题本,在人群中静静地等在那里。
“林薇,”王老师叫住她,将错题本递到她手中,“这些是你们班同学常错的题型,你回去看看,高考不是结束,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,不管将来考到哪里,都别忘了保持这份学习的热情和习惯。”林薇接过错题本,纸张还带着老师掌心的余温,她想起三年前,王老师在开学第一课上说的那句话:“高考,不是一场决出胜负的战役,而是你们青春的一场盛大成人礼。”
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柔的橘粉色,黄浦江的风裹挟着水汽,轻轻拂过年轻的脸庞,林薇和同学们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,有人眉飞色舞地讨论着作文的精妙立意,有人吐槽数学最后一道题的“阴险”,也有人只是沉默着,目光望向远处东方明珠的塔尖,那座高塔在暮色中闪烁着柔和而坚定的光芒,像一座矗立在人生航道上的灯塔,无声地指引着他们即将启航的下一站。
六月的上海,依旧湿热,依旧喧嚣,但有些东西,已经在这一天的光影里,永远地改变了,那些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日夜,那些在考场外焦灼等待的目光,都将成为这座城市记忆里最珍贵的注脚,因为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,而是一场集体的青春仪式——它不仅见证着知识的积累,更见证着爱与传承,见证着少年们告别青涩、迈向成人的庄严时刻,就像黄浦江的水,无论历经多少曲折,终将浩荡向前,奔流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