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荆州高考,2017荆州高考状元
2017年夏:一场青春的迷航与启程
2017年6月8日下午,长江边的荆州古城被一种奇特的寂静笼罩,当高考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的结束铃声刺破长空,监考老师收走答题卡的沙沙声,便成了这寂静中唯一的韵律,宛如春蚕在寂静的夜里啃食桑叶,细微却牵动人心,数千名考生鱼贯而出,他们的脸上交织着如释重负的茫然与面对未知的忐忑,眼神中既有挣脱枷锁的轻盈,也有触及未来的沉重,他们像一群刚刚完成漫长迁徙的候鸟,终于抵达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渡口,前方是浩瀚的江河,身后是来时的路。
这场被喻为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青春战役,在荆州这座浸润着千年历史的古城里,呈现出别样的面貌与温度,荆州中学考点外,梧桐树撑开浓密的绿荫,庇护着一颗颗焦灼的心,家长们手持的向日葵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那是无声的祈愿,期盼“一举夺魁”;身着旗袍的母亲们,亭亭玉立,裙摆飞扬,谐音“旗开得胜”的祝福不言而喻,张女士手中的“金榜题名”红色横幅已被汗水浸透,她踮着脚尖,目光穿透人群,牢牢锁定在考场出口,她的儿子在考场内与时间搏斗,度过人生中最漫长的三个小时,而她,则在烈日下坚守了整整两个小时,仿佛这份坚持能化作有形的翅膀,为孩子分担一丝压力。
考场之内,是另一番无声的硝烟,李明微微蹙眉,目光聚焦在阅读理解最后一篇荆州古城墙修复的文章上,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勾勒着城墙的斑驳轮廓,这个平日里痴迷于楚汉历史的男生,此刻竟希望这篇文章能再长一些,为他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思考时间,邻座的女孩则悄悄转动着手腕上的玉佩,那是奶奶临考前塞给她的护身符,温润的触感透过肌肤传来,像一股清泉,稍稍抚平了她心中的波澜,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专注,唯有笔尖划过纸张的“沙沙”声,是这场青春战役唯一的战鼓。
当考试的帷幕落下,古城墙下便上演了感人至深的一幕,几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自发组成了“义务咨询团”,在斑驳的墙影下,为迷惘的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,退休语文教师王老师手持一本泛黄的《楚辞》,书页边缘已磨损起毛,他对着围拢过来的学生们,声音沙哑却字字铿锵:“孩子们,高考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座驿站,绝非终点,你们看这古城墙,历经千年风雨,无数次战火洗礼,不依然屹立不倒,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吗?人生的路还长着呢。”他的话语如同一剂良药,让那些浮躁而年轻的心灵渐渐沉静下来,开始重新审视这场“战役”的意义。
离考点不远的博物馆旁,一条充满烟火气的小吃街上,另一场“祝福”的“考试”正在进行,几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早餐店老板们,默契地支起了炉灶,为考生们提供免费的“状元餐”,热气腾腾的早堂面出锅,浓郁的骨汤香气四溢,面上卧着两个金黄圆润的荷包蛋,寓意“状元及第”,店主陈大叔一边麻利地擦着桌子,一边笑着对身边人说:“我儿子十年前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,现在都读研了,看到这些娃娃,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,能为他们做点事,心里高兴!”这份朴素的善意,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,温暖了每一个学子的心房。
夜幕如一张温柔的网,轻轻撒下,长江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,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,许多考生不约而同地来到江边,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写满压力、憧憬与梦想的试卷折成一艘艘小小的纸船,轻轻放入江中,这些承载着青春梦想的小船,在月光下随波逐流,如同他们即将开启的人生,充满了未知与可能,江面上,来来往往的货轮鸣着汽笛,沉稳而坚定,与这些轻盈的纸船形成了奇妙的对照,远处,荆州古城墙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,宛如一位沉默而睿智的老者,阅尽千年来此地的悲欢离合,也静静注视着这一代年轻人的迷航与启程。
这场在荆州发生的高考,像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多个侧面:有父母望子成龙的焦虑,有社会对教育的重视,有师生间的温情脉脉,也有邻里间的淳朴善意,它是一场青春的成人礼,也是一次社会大爱的集中展现,当最后一艘渡轮载着喧闹的青春与未尽的憧憬消失在夜色中,长江依然以亘古不变的姿态静静流淌,就像它千百年来所做的那样,沉默地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、蜕变与远航,而那些刚刚经历高考洗礼的年轻人,他们的故事,才刚刚翻开崭新的序章,正如这座屹立千年的古城,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,书写着属于每一个时代的、鲜活而动人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