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文言文常识归纳,高考文言文常识归纳积累
《文脉千载,字字珠玑:高考文言文常识精要》
文言文,乃华夏文明之根脉,千年智慧之载体,高考文言文阅读,非仅为文字之考校,实乃文化基因之唤醒,精神血脉之接续,欲通文言,必先明其常识;欲解经典,必循其章法,今梳理文言文常识精要,以助学子登堂入室,一窥古文堂奥。
字词之基:音形义辨,活用通假
文言字词,以单音节为基石,一字多义、一词多性现象普遍,解词之法,首重语境,此乃破译文言密码之钥匙。
其一,虚词之妙,变化万端。 虚词虽无实义,却如文气之脉络,贯通句意,以“之”为例,其用法纷繁:或为代词,指代人事物,如《师说》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”,此“之”代“子”;或为助词,表结构,如“句读之不知”,此“之”为宾语前置标志,无实义;或为连词,表修饰,如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”,连接主谓。
其二,实词之活,意蕴生辉。 实词在特定语境中词类活用,是文言文精炼传神之处,名词作状语,使描摹更生动,如《狼》“其一犬坐于前”,以“犬”喻坐姿之形;动词使动,赋予主动之力,如《鸿门宴》“项伯杀人,臣活之”,使“活”字蕴含“使之活命”之意;形容词意动,凸显主观感受,如《伤仲永》“父异焉”,即“父以之为异”,名词、动词的意动用法亦不罕见,如《论语》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”,正”即为“使之正”的使动用法。
其三,通假之奥,音近义通。 古人书写,或有同音替代之习,此即通假字,辨析通假,需结合文意,如《劝学》“輮以为轮”,“輮”通“揉”,意为工匠以火烘烤木材,使其弯曲成形;又如《岳阳楼记》“属予作文以记之”,“属”通“嘱”,意为嘱托,此类字若不解其本义,则文意全非。
句法之要:古今殊异,倒装省略
文言句式,与白话文大异其趣,其结构灵活,意蕴深远,尤需悉心体察。
判断句,以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为常。 此乃文言文最典型的判断形式,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“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”,语气肯定,铿锵有力,亦有简化为“……,……也”者,如《师说》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”,更为凝练,还可借助“为”“乃”“即”“则”等词构成判断,如《陈涉世家》“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”,以“乃”加强肯定语气。
被动句,形式多样,意蕴含蓄。 除常见的“见”“被”外,尚有“为……所”结构,如《鸿门宴》“若属皆且为所虏”,凸显了命运的无力感;更有“受……于”式,如《伶官传序》“受命于危难之间”,强调了使命的沉重,还有一种无标志被动,即意念上的被动,如“兵挫地削”,意为“军队被挫败,土地被削减”。
倒装句,为求韵律或强调,语序常变。 宾语前置,尤为常见,如《陋室铭》“何陋之有”,即“有何陋”的倒装,以反问加强语气;定语后置,可使中心词突出,如《核舟记》“其人视端容寂,若听茶声然”,将“端”“寂”后置,描摹更细致;介词结构后置,如《岳阳楼记》“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”,使句子节奏舒缓,意境开阔。
省略句,言简意丰,耐人寻味。 出于行文简洁,主语、宾语、乃至谓语均可省略,如《桃花源记》“(渔人)便舍船,从口入”,主语“渔人”承前省略;又如《论语》“(人)不知而不愠,(人)不亦君子乎”,主语“人”承前省略,解读时,需根据上下文语境,将其补足,方能文从字顺。
虚词之用:经纬文句,气脉所在
文言虚词,数量不多,却如“经纬”般织就了文章的气脉,掌握其用法,是理解文言文神韵的关键。
“而”字,堪称“万能连词”。 它可表并列,如“蟹六跪而二螯”,连接两个平等成分;表承接,如“置之地,拔剑撞而破之”,动作连贯;表转折,如“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”,意义相反;表修饰,如“倚歌而和之”,连接状语与中心词,一个“而”字,尽显文字流转之妙。
“以”字,功能兼具介词与连词。 作介词时,可表工具(“以刀劈狼首”)、原因(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)、对象(“皆以美于徐公”);作连词时,可表目的(“属予作文以记之”)、结果(“以塞忠谏之路也”),其用法之灵活,体现了古人思维的缜密。
“乎”字,语气之魂。 它可表疑问,如“王之好乐甚,则齐其庶几乎”,是委婉的探询;表感叹,如“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”,饱含悲愤;表测度,如“日食饮得无衰乎”,是带有揣测的关心,虚词之用,如盐入水,无迹可寻,却决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神采风韵。
文化之蕴:知人论世,格物致知
文言阅读,若仅停留于字词句章,则如隔靴搔痒,唯有深入其文化肌理,方能与古人共鸣。
科举制度,是理解古代文人的钥匙。 从“乡试”“会试”到“殿试”,三级阶梯通往仕途;“状元”“榜眼”“探花”三鼎甲,是无数士子毕生之梦想,了解了这一背景,方能读懂《范进中举》的悲喜剧,也更能体会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宋濂求学的艰辛与执着。
礼仪称谓,是人际关系的微缩景观。 古人重谦敬,称己之人为“家君”“家严”,称人之父母为“令尊”“令堂”;敬辞有“惠存”“惠临”,谦辞有“鄙人”“在下”,混用则贻笑大方,恰如其分则尽显风雅,如《荆轲刺秦王》中“荆轲顾笑武阳,前为谢曰”,此“谢”非感谢,而是“谢罪”,背后是荆轲临危不乱的机智与对秦王的敬畏。
典章制度,是历史事件的舞台背景。 “三省六部”中,中书省拟诏,门下省审核,尚书省执行,此等政治构架,是理解《出师表》中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”的根基,天文历法,“辰宿列张”指日月星辰,“朔晦弦望”标识月相,这些知识是解读《千字文》等蒙学经典的钥匙。
哲学思想,是文章的灵魂所在。 儒家的“仁爱”、道家的“逍遥”、史家的“风骨”,贯穿于《论语》《庄子》《史记》等经典之中,读懂了这些,文言文便不再是冰冷的文字,而是鲜活的思想与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