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高考数学乙卷,2017高考数学乙卷理科
那道题,本无解
当高考结束的铃声终于划破长空,考场里瞬间涌起一股混杂着解脱与茫然的气流,我合上笔盖,清脆的“咔哒”声在死寂的空气中格外突兀,指尖微凉,眼前却晃动着最后那道解析几何题的影子——它像一道幽深的峡谷,横亘在我与理想分数之间,也悄然隔开了过去十二年的埋头苦读与未来无数个日夜的未知迷惘,走出考场,六月的阳光灼热地泼洒在脸上,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旷,仿佛灵魂被那道悬而未决的题目暂时抽离了身体,只剩下这具疲惫的躯壳,行走在喧嚣之外。
那道题的题干冗长而刁钻,抛物线、椭圆、参数方程、定点动点……像一团缠绕的丝线,将我的思路紧紧缚住,草稿纸上,我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,试图用代数的利刃劈开几何的迷雾,从设点、联立方程,到韦达定理、弦长公式,每一步都像在幽深的矿洞里摸索,指尖触到的尽是冰冷的墙壁,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窗外的蝉鸣渐渐模糊成单调的背景音,唯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在死寂的考场里敲击着焦灼的心跳,当距离结束还有十五分钟时,我盯着草稿纸上那堆凌乱而无序的符号,一个可怕的念头闪过:所有的推导都指向了一个矛盾的结论,仿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、无法破解的悖论。
那一刻,考场里的时钟滴答声仿佛被无限放大,震耳欲聋,我下意识地抬头,看见前排女生的肩膀微微颤抖,后排男生抓着头发发出一声压抑的叹息,我们曾在同一间教室里刷过无数道模拟题,背过无数种题型解法,却在这道题前集体失语,它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我们平日里被“题海战术”掩盖的知识盲区与思维惰性:我们习惯了套用模板,却忘了数学的本质是逻辑与创造的共舞;我们追求解题的速度,却忽略了理解与思考的深度,这道题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这层伪装,让我们直面自己知识体系里的断裂与空洞。
交卷的铃声响起时,我那道题只写了个“解”字,便再无下文,走出考场,同学们的表情各异,有人低声讨论着题目的解法,脸上写着一丝不甘;有人沉默地望着天空,眼神空洞;还有人悄然红了眼眶,我忽然想起数学老师在最后一节课说的话:“高考数学考的不是你们会不会做题,而是你们面对不会的题时,能不能保持冷静,能不能找到哪怕一丝突破口。”当时只觉得是老生常谈,此刻才明白其中的深意,人生里哪有那么多“标准答案”?更多时候,我们都是在未知的迷雾中行走,重要的不是找到唯一的出口,而是学会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前行的勇气。
后来我才知道,那道题当年被许多考生戏称为“数学界的珠穆朗玛峰”,全省平均分甚至不足3分,但奇怪的是,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,心中并没有庆幸或沮丧,反而有一种释然——原来我们都曾在那道题前败下阵来,原来这道题没有解,本身就是它给所有考生上的最后一课,它告诉我们,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,而是学会接受不完美,学会与困境共处,就像解题时,即使算不出最终结果,过程中的每一步推导、每一次尝试,都让我们的思维得到了磨砺,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。
距离2017年的高考已过去多年,我早已记不清那道题的具体内容,甚至忘了我当时写下的潦草公式,但考场里的那份紧张、迷茫与最终释然,却像烙印一样刻在记忆深处,每当我遇到看似无解的难题时,总会想起那个夏天的下午,想起草稿纸上那些在绝望中诞生的符号,想起铃声响起时合上笔盖的瞬间,原来,有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,有些问题没有终极解法,但正是这些“无解”,迫使我们深入探索,在迷茫中学会与自己和解,在困境中完成蜕变。
那道题没有解,但它教会了我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:面对未知时的勇气,接受不完美的豁达,以及在困境中依然相信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乐观,这或许就是高考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——它不是试卷上那个冰冷的数字,而是那些让我们在焦灼中思考、在迷茫中成长、最终蜕变成一个更坚韧、更完整的自己的瞬间,那道题,本无解,而我们,也因此有了新的解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