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作文2017语文高考,山东作文2017语文高考答案
时光里的文化微光
高考语文考场上,当"24小时书店"这个题目跃然纸上时,窗外的阳光正穿透山东老城的青砖灰瓦,在泛黄的试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那些沉默的砖石仿佛在低语,让我想起去年夏天在曲阜孔庙的邂逅——千年古柏下,新苔与旧砖在时光长河中彼此滋养,正如这个时代里,传统与现代的相遇总能生长出意想不到的生机。
那是一个溽热的午后,我偶然躲进巷子深处的一家旧书店,木质门框上剥落的漆皮像老者脸上的皱纹,推开时发出"吱呀"的叹息,店内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与墨香,阳光从高窗斜射进来,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的微尘,仿佛无数细小的时光精灵在舞蹈,店主是个戴老花镜的老者,正用鸡毛掸子轻拂书架上的《论语集注》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熟睡的婴儿,最让我震撼的是墙角那摞捆扎整齐的旧课本,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铅笔批注,"学而时习之"的旁边画着个咧嘴笑的小人脸,稚嫩的笔触里藏着多少学子的虔诚与童趣。
这家没有招牌的小店,却是周边学生心中的精神圣地,每天清晨,总有背着书包的少年踮脚穿过窄门,在"之乎者也"的墨香中开启新的一天,我曾见过一个扎马尾的女孩,连续一个月在《史记》的"太史公曰"旁做着密密麻麻的笔记,她的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司马迁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,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《论语》里"古之学者为己"的教诲,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,这些青灯黄卷的坚守者,恰似暗夜里的萤火虫,微弱却执着地照亮着文明传承的幽径。
书店的玻璃柜里,陈列着几件镇店之宝:清代刻本的《孟子》纸页泛黄却字迹清晰,民国时期的课本插图带着时代特有的质朴,甚至还有泛黄的考卷上还留着年轻学子奋笔疾书的痕迹,最特别的是一本《论语心得》,扉页上用蓝黑墨水写着"赠吾徒:学贵有恒,勿负韶华",落款时间是1985年,老者说,这是三十年前一位学生留下的,如今他已是大学教授,每年都会寄来新作,这让我突然明白,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刻板的复制,而是像青砖上的苔痕,在岁月的浸润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纹理,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,又焕发着生命的活力。
夜幕降临时,书店亮起温暖的橙黄色灯光,老者会泡一壶茉莉花茶,与学生们围坐讨论,有人为"知者不惑"而争论得面红耳赤,有人为"逝者如斯"而感慨万千,茶香与书香交织成奇妙的和声,仿佛古老的智慧在当代青年心中重新焕发生机,我曾问老者为何坚持做这样"赔本"的生意,他指着墙上"斯文在兹"的匾额说:"这些书不是商品,是火种。"那一刻,我看见他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与孔庙古柏相同的光泽——历经沧桑却依旧葱茏,在浮躁的时代里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与执着。
离开书店时,夕阳正将青砖染成温暖的金色,我忽然懂得,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不是摩天大楼里的玻璃幕墙,而是像这家24小时书店这样的文化灯塔,它们如同苔藓,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默默生长,却以最柔软的方式守护着文明的根脉,当我在考卷上写下最后一个句点时,仿佛听见青砖深处传来历史的回响,那声音与窗外的蝉鸣、书店里的翻书声交织在一起,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章,在这喧嚣的世界里,总有一些角落让时光慢下来,让心灵得以栖息,让文明得以延续,就像那青砖上的苔痕,看似微不足道,却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与生命的韧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