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辽宁高考人数,2017辽宁高考人数理科
《十七岁的盛夏:2017辽宁高考群像里的时代脉搏》
2017年的盛夏,辽宁全省共有24.5万名考生怀揣梦想走进高考考场,这个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24.5万个家庭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,是24.5万颗年轻心脏在青春赛道上的奋力搏动,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时代浪潮中刻下的深刻青春印记,当"00后"开始成为考场的主角,当"高考移民"与"异地高考"的争议逐渐沉淀,这场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青春仪式,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。
沈阳二中的考点外,来自铁西区的考生李建国紧紧攥着准考证,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,这个略显腼腆的男孩,是家族三代中第一个有望叩开大学之门的希望,他的父亲在机床厂车间默默耕耘了三十载,母亲则在社区居委会的岗位上服务了二十余年,两人微薄的工资加起来刚好突破万元大关。"咱家就指望你了。"父亲考前夜那朴实的话语,如同千斤重担压在他稚嫩的肩头,走廊里,来自不同班级的考生们互相击掌打气,崭新的校服上未拆的标签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——这或许是他们与这套象征青春的"制服"最后的亲密接触。
百里之外的大连二十四中考点,则呈现出另一番现代化的图景,身着统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穿梭于人群中,高举"金榜题名"的加油牌,为考生们递上清凉的矿泉水和提神的薄荷糖,这所以国际化办学闻名的重点中学,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早已将目光投向海外留学考试,但仍有180名学子坚定地选择在国内高考的赛道上奋力拼搏,学霸张薇最后一次仔细检查着文具袋,里面静静躺着一张她亲手书写的励志便签:"乾坤未定,你我皆是黑马。"这个自幼学习钢琴的女孩,指尖流淌着对音乐的热爱,心中燃烧着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梦想,她的琴房墙壁上,密密麻麻贴着从高一就开始倒计时的日历,每一页都记录着为梦想付出的日日夜夜。
在鞍山钢都中学的考点,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王芳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,这个随父母从黑龙江辗转来到辽宁的女孩,凭借"异地高考"政策的阳光雨露获得了在这里参加考试的资格,她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,母亲在菜市场摆着一个小小的摊位,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备货,当其他家长开着私家车浩浩荡荡送考时,王芳骑着那辆早已掉漆的旧自行车,后座上载着母亲连夜缝制的"状元包"——里面装着两个温热的煮鸡蛋和一张写着"尽力就好"的纸条,这份沉甸甸的母爱,成了她最坚实的铠甲。
锦州中学考点外,一场突如其来的细雨为炎热的夏日增添了几分凉意,撑着雨伞的家长们迅速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,老师们高举"考生家长止步"的牌子在警戒线两侧维持秩序,退休教师赵淑兰站在雨幕中,手里紧紧攥着孙子的高考志愿草稿表,这个教了三十年语文的老教师,固执地认为"师范专业才是铁饭碗",而孙子却一心向往着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,两代人之间的观念碰撞,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,也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思想革新。
营口高中的考点里,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默默坚守——陪考家长们,他们大多五十岁上下,额角的皱纹里刻着生活的风霜,眼角的笑纹中藏着对子女的无尽期盼,来自盘锦的张建国带着折叠椅和保温桶,已经在考点外守候了整整三天,他的儿子患有轻度哮喘,为了让孩子安心考试,这位父亲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熬制营养粥,骑着电动车穿越半个城市送到考点。"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,我天天来都行。"他黝黑的脸上泛着憨厚的笑容,眼角的细纹却在不经意间泄露了内心的焦虑与期盼。
抚顺二中考点的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时,夕阳正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,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,有人相拥而泣,有人雀跃欢呼,也有人平静地收拾着文具,在熙攘的人群中,一个女孩轻轻抚摸着校服上的校徽,这个陪伴了她三年的符号,即将成为她青春纪念册里最珍贵的收藏,远处,家长们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,闪烁的闪光灯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海,照亮了每个家庭通往未来的漫漫长路。
2017年的辽宁高考,就这样在夏日的蝉鸣与晚风中缓缓落下帷幕,24.5万名考生带着不同的梦想走进考场,又将带着各自的收获奔赴远方,这场考试不仅是对知识储备的全面检验,更是对青春成长的盛大礼赞,当那些年轻的面庞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廊里,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,更是一个时代最鲜活的注脚——那是奋斗的赞歌,希望的传承,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,在这个属于十七岁的盛夏,辽宁大地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,也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史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