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高考作文 鱼,高考满分作文鱼
《鱼之境》
池中锦鲤摆尾,搅动一池碎金,波光粼粼间,它们不知池外有海,正如十年前的我,困在名为"标准答案"的鱼缸里,以为课本里的定义就是世界的全部边界,直到某天生物课上,老师将一条奄奄一息的河豚轻轻放入鱼缸,看着它在有限空间里鼓成圆球的模样,背脊刺破水面的弧线,我突然读懂了生命对自由的原始渴望——那是一种近乎悲壮的张力,在束缚中绽放的尊严。
高考作文题"鱼"乍看简单,却藏着三重隐喻:鱼是游弋在知识海洋中的我们,是教育体系里标准化培养的产物,更是每个人心中那条渴望突破界限的生命之鱼,当千万考生在考场上写下"鱼与熊掌不可兼得"的千古名句时,可曾想过庄子笔下"相忘于江湖"的哲学深意?那些被反复咀嚼的范文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鱼缸?只是这鱼缸更大,装着整个应试教育的江河。
想起老家屋后的荷塘,夏日清晨总能看见渔人收网,银亮的鱼群在网眼中蹦跳,鳞片反射着朝阳的光,像极了考场上奋笔疾书的我们,被无形的网眼规训着轨迹,渔人常说:"网眼太密则无鱼,网眼太疏则鱼漏。"教育的艺术,恰似编织一张疏密有度的网,可现实中,我们总在追求更密的网眼——更多的知识点、更频繁的模拟考、更严苛的排名,当某次模考成绩单上,我的名字从年级前十滑落到三十开外,父亲没有责骂,只是带我去塘边看鱼。"你看那些长不大的小鱼,"他指着被网眼卡住的小鱼说,"有些成长,急不来。"网眼之间,是生命的缝隙,也是成长的余地。
高三那年,我在图书馆偶然读到法布尔的《昆虫记》,这位法国昆虫学家用毕生观察记录蚂蚁的婚配、蝉的蜕变、圣甲虫的粪球工艺,他笔下的昆虫何尝不是另一种"鱼"?在各自的生存水域中,以最本真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韧性,这让我开始反思:我们拼命追赶的"上岸",是否忽略了水中本有的风景?当同学们在走廊里背诵《滕王阁序》时,我躲在生物实验室观察果蝇的遗传规律,在染色体畸变与基因重组中,触摸到另一种生命的壮阔——那里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永恒的探索。
填报志愿那天,我放弃了热门的金融专业,选择了海洋生物学,父亲沉默许久,在志愿表上签字时说:"鱼儿既要会游,也要知道往哪游。"如今在实验室解剖大黄鱼,当看到幽蓝的鱼鳃在解剖镜下翕张,鳃丝如密林般舒展,我突然理解了庄子"濠梁之辩"的深意:你不是鱼,怎知鱼的快乐?可当你真正潜入水的世界,便会懂得:每条鱼都有属于自己的水域,每条河流都能通向大海,生命的形态各异,却同样深邃。
教育不是批量生产标准件,而是帮每条鱼找到适合的河流,当我们在题海中挣扎时,别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飞鸟,它们何尝不是另一种更自由的"鱼"?高考作文题"鱼"的妙处,正在于它用最朴素的意象,叩问着最本质的教育命题:是让鱼在鱼缸里游得更标准,还是教会鱼在江海中游得更自在?真正的教育,应当是让每条鱼都能在自己的水域里,游出最动人的姿态。
多年后若再遇见那池锦鲤,我会告诉它们:真正的自由,不是冲破鱼缸的瞬间,而是在认清水域边界后,依然能摆尾生姿,就像此刻我在论文中写下"鱼类洄游行为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",终于明白:那些年我们背诵的"鱼,我所欲也",原来早就在为今天的"鱼与渔"埋下伏笔——"渔"是方法,"鱼"是目的,而教育的终极,是让我们成为既能捕鱼,更懂惜渔的人,当锦鲤摆尾搅动的涟漪,与论文里的数据波纹相遇,我看见十年前的鱼缸,正化作今日的海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