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 正文

千人高考,千人高考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

教育 3小时前 1137

《六月渡口》

六月的清晨,城市被一层薄雾轻柔地笼罩,宛如被水浸润过的老胶片,带着朦胧的诗意,考点外的梧桐树影在地面织就一张细密的网,网住了无数个焦灼的清晨,也网住了少年们青涩而滚烫的期待,七点整,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入校门,蓝色的校服汇成一道奔涌的河流,裹挟着青春的悸动与对未来的憧憬,在这名为"高考"的渡口短暂停泊,静待命运的摆渡。

林晓攥着准考证的手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,这是她第三次站在高考的门前,前两次失利的阴影如同两块沉重的巨石,压得她几乎窒息,母亲昨夜熬的红枣粥仍温在保温桶里,氤氲着家的温度;父亲将她的文具袋检查了又三遍,每支铅笔都削得长短一致,橡皮边缘切得方正如尺,这些细微入举的举动,如同一根根无形的丝线,将她与这个平凡却温暖的家庭紧紧缠绕,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。

考场内,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汇成独特的交响,这是青春奋斗的独奏,林晓凝视着作文题《渡口》,思绪飘回三年前初次踏入这间教室的情景,那时的她笃信高考是通往的唯一桥梁,却不明白人生处处是渡口,邻座的男生正与复杂的数学公式搏斗,额角的汗珠滚落,在答题卡上晕开一小片模糊的印记;后排的女生指尖轻转着笔,笔杆上挂饰的银杏叶在阳光下闪烁——那是去年她和好友在校园银杏树下许愿时摘下的信物,承载着不为人知的约定。

千人高考,千人高考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

终场铃声响起,考生们如游鱼般涌出教室,林晓在攒动的人影中捕捉到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张老师,她高三的班主任,这位总是穿着灰色衬衫、眼神温和的中年男人,此刻正站在校门口,手里紧握着一叠纸巾,目光在人群中焦灼地搜寻。"林晓!"他用力挥动手臂,声音穿透嘈杂,"别紧张,你准备了整整三年,足够了!"

张老师身后,是整个班的同学,他们举着自制的标语,有人穿着统一的班服,有人戴着五彩斑斓的发箍,班长高举着一块黑板,上面用粉笔写着遒劲的大字:"林晓,我们等你凯旋!"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,在黑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那些粉笔字在光晕中微微颤动,仿佛一群振翅欲飞的蝴蝶,承载着全班最真挚的祝福。

林晓的眼眶骤然湿润,她想起无数个晚自习后,张老师办公室里永远亮着的温暖灯光;想起模拟考失利时,同学们悄悄塞进她课桌里的鼓励纸条;想起体育课上,全班陪着她一步步跑完八百米,气喘吁吁却笑容灿烂,原来那些她以为孤独的战斗,早已有人默默并肩同行。

下午的数学考试,林晓在草稿纸上画下一幅简笔画:一条清澈的河流横亘纸上,河上横卧着一座小桥,桥两侧盛开着金灿灿的向日葵,她在向日葵中央写下母亲的名字,在坚实的桥墩下写下父亲的名字,在河的对岸写下全班同学的名字,笔尖轻顿,她在画右下角添上一行娟秀的小字:"这是我自己的渡口,也是我们共同的渡口。"

千人高考,千人高考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

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划破长空时,天边已燃起绚烂的晚霞,考生们如归巢的鸟儿涌出考场,林晓看见母亲站在校门口的梧桐树下,手里紧捧着那只保温桶,桶沿仍袅袅冒着热气;父亲站在她身旁,腰杆挺得笔直,像个等待检阅的士兵,目光里满是骄傲与期待。

"考得怎么样?"母亲迎上来,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。

林晓接过保温桶,轻轻打开盖子,红枣的甜香瞬间弥漫开来,她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从口袋里掏出那幅画,递给父母,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画上,向日葵被染成璀璨的金色,仿佛一张张绽放的笑脸。

"这是我的渡口,"林晓轻声说道,声音却异常坚定,"但我不必独自摆渡。"

远处的城市华灯初上,车流如织,勾勒出繁华的轮廓,六月的晚风裹挟着栀子花的芬芳,拂过无数刚刚经历高考的年轻人,他们站在人生的渡口,回望来时路上的深深浅浅的足迹,眺望对岸若隐若现的灯火,那些挑灯夜读的寂寥夜晚,那些互相鼓励的温暖瞬间,那些汗水与泪水交织的奋斗时光,都已化作生命中最珍贵的行囊,伴随他们走向更远的远方。

因为高考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段精彩旅程的起点,它教会我们在渡口处学会郑重告别,在河流中奋力学会游泳,在对岸学会耐心等待,而那些与我们同行的身影,将永远成为人生航程中最明亮的灯塔,指引我们穿越迷雾,驶向心中的彼岸。

长春高考考点,长春高考考点一览表
« 上一篇 3小时前
潜江市高考,潜江市高考状元2025
下一篇 » 3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