仪陇高考,仪陇高考喜报2025
《山脊上的笔痕》
山脊上的笔痕
晨雾尚未散尽,仪陇中学的考场前已聚满了人,身着深蓝校服的学子们,如一株株沉默的禾苗,在六月的燠热里微微战栗,他们的父母或蹲或坐,在校门两侧的核桃树下,紧攥着那面印着“金榜题名”的鲜红横幅,目光却如被磁石吸引,牢牢地钉在孩子单薄的脊背上,仿佛要将一生的期盼与嘱托,都烙印进那即将远行的背影里。
这座深藏于川东北丘陵褶皱中的小城,被连绵的山脊切割成无数碎片,每一条蜿蜒的土路,都通向一个相似的清晨——父母佝偻着背在田间躬耕,孩子则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与习题为伴,李晓阳攥着准考证的手心沁出汗水,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,三天前,他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,换回一支崭新的钢笔,笔帽上“一鸣惊人”的烫金字样,在晨曦微光中闪烁着温润而执拗的光芒,像一枚小小的图腾,承载着他全部的希冀。
考场里的挂钟滴答作响,节奏沉稳,与老屋堂屋那台斑驳的座钟如出一辙,数学试卷发下时,晓阳的思绪不由得飘回上周父亲的话:“考出去,就不用像我们一样,一辈子跟土疙瘩打交道。”父亲的手掌,粗糙得如同老树皮,沟壑纵横,指缝里嵌着永远洗不净的泥色,那是这片土地刻在他生命里的印章,就是这双布满裂口的手,总在他伏案写字时,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温柔,轻轻扶在他的肩上,传递着沉默而厚重的力量。
试卷中央,最后一道大题如同一座陡峭的山峰,横亘在眼前,晓阳凝视着坐标系里纠缠的线条,思绪纷乱,忽然,一阵山风穿过窗棂,带来草木与泥土的芬芳,那是他童年时,跟着祖父去山上砍柴,最爱听的声音,祖父总说:“山再高,一步一步总能爬上去。”祖父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,他低下头,钢笔尖在草稿纸上沙沙作响,那声音,既像春蚕在桑叶间低语,又像山泉在石缝间吟唱,充满了生命破土而出的韧劲。
交卷的铃声骤然响起,将晓阳从沉思中唤醒,他抬起头,看见窗外一群白鸽振翅飞过,它们掠过灰色的屋顶,向着远处的山峦飞去,身影渐渐融进湛蓝的天幕,他想起来,每次站在学校的操场上,总能看见这样的景象,那些沉默的山峦,千百年来如巨人般守护着这片土地,也守护着这里世代相传的、走出大山的梦想。
走出考场时,阳光恰好穿透云层,洒下万丈金辉,晓阳看见母亲站在核桃树下,身影被拉得很长,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,看见他,立刻迎了上来,布包里是刚煮好的土鸡蛋,蛋壳上还带着温热的湿气,散发着质朴的香气。“考得怎么样?”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她的眼睛却不敢直视他,生怕从他脸上读出任何失意的答案,晓阳接过布包,触到母亲那双同样粗糙的手指,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,他忽然想起,小时候,也是这样一双手,牵着他走过田埂上的泥泞,为他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。
远处的山脊上,隐约传来几声悠长的吆喝,那是山民在赶着羊群归家,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,如同一首古老而悠远的歌谣,吟唱着这片土地的日常与坚韧,晓阳心中豁然开朗:那些奋笔疾书时留下的字迹,那些在试卷上凝结的汗水与智慧,终将化为一道道深刻的笔痕,刻在这片山脊的记忆里,而他,以及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年轻人,便是带着这些由知识、梦想与亲情共同镌刻的笔痕,一步步走出大山,走向更广阔的世界。
暮色渐浓,晓阳与父母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,三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像一条蜿蜒向远方的河流,承载着过往,也指向未来,身后,仪陇中学的灯光在夜色中次第亮起,如同一颗颗不灭的星辰,温暖而执着地闪烁着,晓阳知道,这个夏天过后,许多东西都将永远改变,但那些藏在山风里的记忆,那些刻在掌心的纹路,那些融入血脉的嘱托,将永远伴随着他,成为他走向更远远方时,最坚实的铠甲与最温柔的乡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