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通宵,高考通宵了怎么办
《笔尖上的星光》
《笔尖上的星光》
凌晨三点的台灯,在书桌上投下一圈温润而执拗的光晕,宛如孤悬于深夜的月亮,将整个世界都推远,只留下这一方小小的战场,林小满的手指因长时间握笔而微微僵硬,指节泛着用力过度的苍白,笔尖在试卷上摩挲,发出细碎而持续的沙沙声,仿佛春蚕在寂静的夜里,执着地啃食着命运的桑叶,窗外的城市早已沉入梦乡,唯有对面教学楼的几扇窗户,依旧倔强地亮着,像几双不肯闭合的眼睛,无声地见证着这场无声的较量。
这是第三次模拟考后的又一个深夜,那个鲜红的数字——“568”,像一根冰冷的刺,深深扎在她的心上,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隐痛,距离她魂牵梦绕的师范大学,还隔着整整30分的鸿沟,书桌被小山般的复习资料占据,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的封皮早已被翻得起了毛边,卷了角,露出里面被无数次翻阅的纸张,便利贴上,是密密麻麻的公式与古诗文,那是她与时间赛跑留下的印记,她揉了揉干涩发胀的眼睛,目光扫过台历,那个被红笔圈出的日期赫然在目:距离高考,仅剩45天。
“再坚持一下。”她在心底对自己说,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,她拧开桌角的保温杯,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,她小啜一口,苦涩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,像一条清醒的溪流,冲刷着疲惫的神经,就在这时,手机屏幕忽然亮起,柔和的光打破了沉寂,是妈妈发来的消息:“小满,妈给你炖了银耳汤,放在保温桶里,记得喝,别熬太晚,身体要紧。”后面跟着一个咧嘴笑的卡通表情包,憨态可掬。
林小满的眼眶瞬间温热了,她想起上周回家时,妈妈看似不经意地为她重新布置了房间,那盏陪伴她多年的旧台灯,被换成了护眼的新款,光线柔和了许多,床头多了一盆生机勃勃的绿萝,叶片舒展,仿佛在为她加油,而爸爸,则总是在她睡后,默默走进她的房间,帮她整理那本混乱的错题本,用不同颜色的笔,工整地标注出重点和易错点,那字迹,严谨得如同印刷体。
“爸妈,我能行的。”她对着手机屏幕,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郑重承诺,她将手机屏幕朝下,轻轻扣在桌上,仿佛要将这份温暖与牵挂暂时封存,将全部心神重新投入眼前的试卷,眼前的函数图像却开始模糊、旋转,化作一片混沌的光斑,记忆的潮水悄然漫过堤坝——她想起三年前,自己踩着上课铃声冲进教室的狼狈;想起第一次月考,拿着全班倒数第二的成绩单,躲在操场角落无声流泪的绝望;更想起班主任温和而坚定的声音:“林小满,你不是不聪明,只是还没找到真正属于你的节奏。”
墙上的时钟,指针悄无声息地滑向凌晨四点,窗外的天色,正由浓墨般的黑,渐渐晕染开一层淡淡的鱼肚白,林小满放下笔,走到窗边,推开一条缝隙,初夏微凉的空气涌入,带着青草与泥土的清新气息,远处的操场上,已有晨练的人影在奔跑,被拉得很长,很坚定,她忽然想起小学时写的那篇作文,稚嫩的字迹里,她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“一个点亮别人的人”,那时的她尚不明白,人生真正的光亮,往往并非来自外界的馈赠,而是需要自己先在无边的黑暗中,独自熬过那一段漫长而寂寥的夜。
她走回书桌,翻开那本厚厚的语文素材本,里面夹着一张早已泛黄的纸条,是初中班主任留给她的:“你像一株含羞草,看似柔弱,根系却深深扎在土里,默默汲取力量。”她小心翼翼地将纸条贴在胸口,那些冰冷的文字仿佛被赋予了温度,化作一股暖流,在胸膛里缓缓流淌。
“最后一道大题。”她深吸一口气,对自己说,重新握紧了笔,恰在此时,一缕阳光穿透窗帘的缝隙,不偏不倚地落在试卷上,那些曾经让她头疼的函数图像和几何辅助线,在光线的勾勒下,竟奇迹般地变得清晰起来,思路如泉涌,豁然开朗,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滑动,不再迟疑,不再凝滞,宛如一叶轻舟,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,行云流水,当她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,窗外的阳光已经铺满了整个书桌,金灿灿的,充满了希望。
七点整,闹钟准时响起,林小满伸了个懒腰,浑身舒展,她看着摊开的试卷,上面用红笔清晰地写着:612分,她笑了,眼角的泪痕还未完全干透,笑容里却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释然与喜悦,手机再次震动起来,这次是爸爸发来的:“丫头,不管结果如何,你都是我们永远的骄傲。”
林小满将这份写满汗水与坚持的试卷,小心翼翼地放进文件夹,她走进厨房,打开保温桶,银耳汤的甜香扑面而来,还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度,她舀起一勺,送入口中,那甜丝丝的暖意,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心底,将昨夜的疲惫与苦涩,温柔地融化,窗外,阳光正好,新的一天,在满室的光辉中,正式开启。
那些在孤灯下熬过的夜,那些被泪水与汗水浸透的试卷,那些咬着牙不肯放弃的瞬间,终将成为她生命里最璀璨的星光,它们如同此刻窗外的朝阳,纵然穿越了最漫长的黑夜,也终将以最耀眼、最磅礴的姿态,宣告黎明的到来,照亮她前行的整个征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