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 正文

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,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政策

教育 1小时前 912

《那十分之外的重量》

晨曦初露,第一缕光线刚刚漫过村口那棵虬枝盘错的老槐树,李建国便已蹲在湿润的田埂上,他粗糙的手指熟练地捻着烟丝,那是自家地里收的,带着泥土的醇厚;烟纸,则是从镇上小卖部赊来的,欠条在抽屉里已经积了厚厚一沓,指尖被经年的烟草染成深沉的黄褐色,恰似脚下这片沉默而厚重的土地,他的目光越过连绵的田畴,望向远处高中教学楼模糊的轮廓,心中不由得想起昨晚儿子李明打来的那个电话——模拟考成绩出来了,比去年的省控线高了整整三十七分,可距离他魂牵梦绕的师范大学,依旧隔着那道看似无法逾越的、十分的鸿沟。

“爹,要是我能加上农村独生子女的那十分就好了……”电话那头,儿子的声音清亮依旧,却难掩尾音里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像一根细弦,轻轻拨动了李建国的心。

李建国没有应声,只是将那支未点燃的烟在坚硬的石头上磕了磕,仿佛要磕掉心头的烦闷,烟灰簌簌而下,落在新绿的麦苗尖上,那十分,便也如这烟灰般,悄无声息地,化作一块沉甸甸的石头,压在他这个当爹的心上,更沉沉地压在了这个苏北小村的每一个晨昏里。

泥土里的“特权”

李明家,是村里那个年代里,为数不多的“光荣的独生子女户”,三十年前,计划生育政策的飓风席卷了这片平原,村头高音喇叭里“一个孩子不少,两个孩子正好”的口号,与拖拉机在田埂上突突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,刻进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,李建国和妻子,响应时代的号召,毅然做了结扎手术,将所有的希望,都倾注在了独子李明身上,那时他们未曾料到,这份当年引以为傲的“光荣”,竟会在二十年后,变成高考考场外一根看似触手可及,却又重若千钧的救命稻草。

村里,像李明这样的孩子,还有七个,他们的名字,被用红笔郑重地写在村委会的黑板上,旁边则用粉笔歪歪扭扭地标注着“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”十个字,这十个字,在村民眼中,既镀着一层金灿灿的希望,又裹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楚,有人羡慕得直咂嘴:“老李家这是祖坟冒青烟了,孩子读书还能有这等好事!”也有人私下里嘀咕,带着几分不甘与不解:“不就生一个孩子吗?凭什么城里人就享受不到这等待遇?”

政策的天平,试图在公平与补偿之间寻找一个支点,江苏省的规定清晰而明确:户籍在农业户口、父母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考生,可在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,这十分,二本线边缘的孩子而言,是足以跃入本科殿堂的阶梯;一本线上的学子,则是叩开名校大门的临门一脚,这扇门,只为特定的人敞开——你必须是“农村户口”,必须是“独生子女”,你的血脉,必须深深扎在这片土地的根系里。

账本里的青春

李建国的账本,是一本用铅笔头在旧日历背面写就的“家族史诗”,第一页,字迹尚显稚嫩:“1998年,明出生,办独生子女证,交押金200元。”这200元,是那个年代对一个“的投资,第二页:“2006年,明上小学,学费免了,可每学期15元的杂费,也得从鸡蛋钱里抠。”第三页:“2019年,明上高中,学杂费、生活费一年下来一万二,我养猪养鸡,加上种地的补贴,刚打平。”

而最厚、也最沉重的一页,记录着儿子高三一年的开销:“资料费800元,补课费3000元(托人找退休老师偷偷补的,不敢声张),营养品每月500元(自家产的鸡蛋、牛奶,省着给明吃),模拟考试报名费200元……”铅笔字密密麻麻,横竖交错,最后用红笔狠狠画了一个圈,旁边注着:“总计:15800元。”这个数字,几乎是他和妻子一年的全部血汗。

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,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政策

“这十分,到底值不值?”李建国常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和同为独生子女户的老王相对而坐,沉默地抽着烟,老王的女儿去年加了十分,考上了南京的农业大学,如今在实验室里养细胞,视频里穿着白大褂,说话细声细气,是村里人眼里的“凤凰女”。“值!太值了!”老王吐出一个烟圈,烟雾缭绕中,他眼中的光却格外明亮,“要不是这十分,我女儿现在怕是在镇上的纺织厂,一天站十个小时了。”

但李建国心里比谁都清楚,这十分背后,是一个家庭三十年的孤注一掷,他和妻子从未出过远门,最远只到过县城,为的是给儿子攒下每一分学费,亲戚朋友开口借钱,他们从没拒绝过,自己却常年咸菜就馒头,把油腥都留给了儿子,儿子房间里的台灯,常常亮到后半夜,窗玻璃上结的霜,也冻不透那股子向命运抗争的、滚烫的劲头。

天平上的公平

这项政策的实施,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争议,有人说,这是迟来的“补偿”——当年为国家大局牺牲了生育权,如今理应给予这些家庭的下一代一些倾斜;也有人质疑,这是新的“不公”——城市独生子女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,凭什么只因户口不同,就能在起跑线上多出十分?

教育界的调研数据,为这场争论提供了冰冷的注脚:农村学生的高考录取率,仅为城市学生的三分之一,而能进入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,更是低得惊人,在教育资源本就悬殊的巨大鸿沟前,这十分,像一根脆弱的杠杆,试图撬动一些失衡的天平,但杠杆的另一端,压着的是城市里同样优秀的独生子女,是那些为了“鸡娃”而彻夜不眠的焦虑家庭。

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,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政策

李明不关心这些宏大的道理,他只拥有自己切身的感受,去年暑假,城里的表哥来家里小住,眉飞色舞地描述着学校里的竞赛班、外教课和丰富的社团活动,眼里闪烁着李明从未见过的光芒,而他的暑假,是在田里帮着收玉米、在镇上顶着烈日打零工中度过的。“表哥不用加分,也能上好大学。”他对李建国说,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、不服输的倔强。

李建国粗糙的手掌,带着劳作的茧,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头,那触感让儿子下意识地一缩。“咱农村娃,就得比城里娃多吃点苦,”他的声音沙哑而坚定,“这十分,不是谁施舍的,是你爹妈当年,把一个‘生育指标’,换成了一张通往未来的‘入场券’。”

那十分之外的重量

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,李明考了587分,当那鲜红的“+10”出现在屏幕上时,总分597分,超了师范大学录取线23分,李建国蹲在田埂上,卷了三根烟,却一根都没抽完,烟头就烫在了手背上,他浑然不觉,他给儿子打电话,声音抖得不成样子:“明啊,爹没本事,没本事给你别的,但这十分,爹给你挣到了。”

电话那头,李明早已泣不成声:“爹,我知道,你手上的茧子,妈眼角的皱纹,每一道,都是我的分。”

后来,李明去师范大学报到,他的行李箱里,塞满了母亲炒的瓜子、父亲晒的红薯干,每一颗、每一片,都包裹着家的味道,李建国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看着儿子背着行囊,坐上通往县城的班车,车子渐渐远去,最终变成一个小黑点,消失在路的尽头,也消失在他湿润的眼眸里。

他深知,那十分,是政策给予的机遇,是时代烙下的印记,更是这个家庭用三十年青春与孤注一掷换来的回报,但比这十分更重、更沉、

春季高考能考一本吗,春季高考能考一本吗山东
« 上一篇 2小时前
六安一中2013高考,六安一中2013高考录取金榜
下一篇 » 1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