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高考模拟填志愿,江苏高考模拟填志愿时间
十八岁的十字路口
十八岁的十字路口
六月的暑气,裹挟着窗外聒噪的蝉鸣,丝丝缕缕地钻进江苏省某重点中学的阶梯教室,空气中,悬浮的粉笔灰与少年人特有的、混合着汗水与焦虑的气息交织在一起,沉闷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,讲台上,班主任老李的声音像一台年久失修的收音机,电流声嗡嗡作响,却字字千钧:“同学们,模拟志愿填报系统今天开放了,这可是你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‘战略部署’,关乎未来四年,甚至更远的路,务必谨慎,慎重,再慎重!”
台下,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,汇成了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战役,教室后排的林晓宇,眉头紧锁,手指在鼠标上悬停了许久,仿佛那不是鼠标,而是一枚决定命运的指针,屏幕上,“院校选择”那一栏,依旧是一片刺目的空白,像一张等待填写的、空旷的考卷,他的左边,同桌张浩正眉飞色舞地与周围人探讨着“南大还是东大”,每一个字眼都透着青春的张扬与自信;右边,班长陈静则手捧一本厚重的《江苏高考志愿填报指南》,笔尖在上面划下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,仿佛那不是冰冷的纸张,而是命运的纹路,需要反复推敲。
林晓宇的成绩,用老李的话说,是“中游偏上,不上不下,最是磨人”,一模、二模的成绩像坐过山车,起起伏伏,让他对未来的定位也随之变得模糊而摇摆不定,父母都是普通工人,家里的饭桌上,谈论最多的不是明星八卦,而是“哪个专业好就业”、“哪个学校离家近”,父亲总是一边喝着小酒,一边语重心长地说:“晓宇,咱不求上多好的大学,但求找个稳妥的专业,将来毕业了,能进个国企,捧个铁饭碗,爸妈就放心了。”母亲则会立刻补充,眼神里满是关切:“是啊,男孩子,稳定压倒一切,别总想着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。”
“稳妥”、“稳定”,这两个词像两块沉甸甸的石头,沉沉地压在林晓宇的心头,让他几乎喘不过气,在他内心深处,却燃烧着另一簇火焰——他痴迷于历史,喜欢在故纸堆里感受时光的流转和文明的脉络,课余时间,他会偷偷从图书馆借来《史记》《全球通史》,在深夜的台灯下,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,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历史学者,去探寻那些被尘埃掩埋的故事,去触摸历史的温度,但这个梦想,在父母“现实”的目光中,显得那么不合时宜,不靠谱”。
“爸,我想报历史学。”晚饭时,林晓宇鼓起毕生的勇气,抛出了这句话。
握在手中的筷子“啪”地一声顿在桌上,父亲抬起头,眼神里写满了不解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:“历史学?毕业了能干嘛?当老师?现在当老师多难,竞争多激烈!你看看隔壁王家的孩子,学计算机,毕业就进了大厂,年薪几十万,多风光!你那分数,冲一冲南大、东大的一般专业,或者稳妥点,省内的南航、南理工的工科,不好吗?”
母亲也赶紧放下碗,附和道:“是啊晓宇,历史当个爱好可以,但不能当饭吃啊,你得为将来打算,为我们这个家打算。”
林晓宇沉默了,默默地扒拉着碗里的米饭,每一口都像在咀嚼着难以言说的苦涩与无奈,他深知父母的爱与期盼,但他心里那团名为“热爱”的火焰,似乎被一盆名为“现实”的冷水浇得只剩下几缕青烟,摇摇欲坠。
接下来的几天,林晓宇陷入了深深的迷茫,他在系统里机械地输入着父母建议的学校和专业,当屏幕上跳出“预估录取概率:85%”时,他感受不到丝毫喜悦,反而觉得一阵窒息,这真的是他想要的吗?难道他的人生,从十八岁这个分水岭开始,就要被“稳定”和“就业”这两个词牢牢框定,从此再无波澜,再无惊喜?
他开始失眠,深夜里,宿舍的台灯下,他小心翼翼地翻出那本被藏在床板下的《中国通史》,指尖划过那些泛黄的书页,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,他想起了司马迁忍辱负重著《史记》的执着,想起了司马光砸缸的智慧,想起了无数先贤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璀璨印记,历史,怎么会是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年代?它是有血有肉的故事,是照亮未来的明灯,是民族的根与魂。
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破他心中的阴霾:为什么不能将兴趣与现实结合起来?他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,提到博物馆、档案馆、文化创意产业、甚至数字媒体,都需要深厚历史底蕴的专业人才,只是路径不同而已,或许,他不必放弃历史,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让历史“活”起来,如何用历史的知识去创造新的价值。
这个想法像一道光,瞬间驱散了他心中的迷雾,他开始重新搜集资料,不再仅仅盯着“985”、“211”的光环,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历史专业实力强劲,且注重实践与应用的学校,他惊喜地发现,省内一所省属重点大学的历史学院,不仅师资力量雄厚,还与多家博物馆、文化机构有深度合作,开设了文化遗产保护、数字史学等前沿交叉学科,更重要的是,这所学校的预估录取概率,和他之前填报的那些“稳妥”工科专业相差无几,足以让他稳稳地被录取。
这一次,他不再犹豫,不再彷徨,他在志愿表上,郑重地写下了那所学校的名字和专业,在“个人陈述”一栏,他倾注了所有的真诚与憧憬:
“我热爱历史,深知其厚重与深远,我渴望在大学期间,不仅夯实史学理论基础,更希望能学习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代技术、文化创意相结合,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,我明白,选择历史意味着更艰苦的探索和更漫长的坚守,但我已准备好,以热忱为帆,以毅力为桨,驶向心中的彼岸。”
点击“提交”按钮的那一刻,林晓宇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,窗外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,在他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光晕,他知道,这只是一个模拟,但这次选择,却让他第一次清晰地找到了人生的坐标,十八岁的十字路口,或许依旧充满未知与挑战,但至少,他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——那条或许布满荆棘,却也必定繁花似锦的路。
教室里,依旧是一片忙碌而喧嚣的景象,但林晓宇的心情,却已截然不同,他望向窗外,湛蓝如洗的天空中,几朵白云正悠然飘过,舒展而自由,像极了未来无限的可能,他知道,高考的战役还未结束,但这场梦想与现实的博弈,他已经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一回合,而属于他的那幅青春画卷,正等待着他,用奋斗与热爱,一笔一划,去描绘出最绚烂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