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育 正文

汉川二中高考成绩,汉川二中高考成绩2024喜报

教育 3小时前 765

一所县城高中的教育突围之路

当2023年高考放榜的捷报在汉川二中的校园里悄然传开时,这个坐落在江汉平原腹地的县城中学,用一组令人瞩目的数字完成了属于自己的"逆袭"——600分以上考生较去年翻番,重点大学上线率历史性突破35%,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,不仅是冰冷的统计数据,更是一幅幅动人的教育图景:是晨曦微露时教学楼传来的琅琅书声,是深夜灯光下师生伏案的身影,更是一所普通高中在教育资源洼地里,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与突围。

清晨六点的汉川二中,校门口的梧桐树还挂着晶莹的露珠,高二(7)班班主任李老师已经站在教学楼前,手里捏着一沓被翻得起了毛边的英语词汇表。"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,陪学生晨读四年,这习惯早就刻进骨子里了。"他说话时,目光越过操场,投向三楼的教室——那里总有一半的灯光在早自习前就已亮起,在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城,超过60%的学生是留守儿童,他们的父母远赴沿海城市务工,爷爷奶奶能做的只是确保孩子一日三餐,教师们便成了这些孩子求学路上最温暖的"摆渡人",既是严师,又兼慈父慈母。

教导主任王建国的办公桌上,整齐地摞着十几本不同颜色的笔记本,这是他跟踪记录了三年的"学情档案":"张三,数学逻辑思维薄弱,建议每天额外做两道解析几何题;李四,英语听力辨音能力不足,利用晚自习前15分钟进行专项训练..."在这个没有重点班、不搞"掐尖招生"的学校,老师们用最质朴也最有效的方式——因材施教,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,去年考上武汉大学的陈宇,就是被王建国从年级300名"拽"进前50名的典型案例。"他不是不聪明,只是暂时找不到发力点,"王建国翻到陈宇的档案页,上面密密麻麻批注着解题思路和鼓励话语,"就像园丁修剪果树,你得知道哪根枝条需要多浇点水,哪根枝条需要多晒晒太阳。"

学校的物理实验室里,退休返聘的刘老师正带着学生改装机器人竞赛作品,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,曾婉拒了几家民办学校开出的高薪聘请,选择继续留在汉川二中。"我舍不得这些娃娃,"他拿起一个用废弃零件组装的机械臂,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,"你看这个关节,是他们从修车铺'淘'来的旧轴承,比买的还好使。"创新从来不是昂贵的实验室设备,而是老师们就地取材的智慧结晶,生物老师带着学生在校园里辨认植物,制作标本;语文老师组织"方言里的古诗"采风活动,让传统文化活起来;地理老师带着学生观测天气,记录物候变化,这些看似"不务正业"的实践,却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可感,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热情。

黄昏时的操场总能看到独特的风景:体育老师带着文化生练习运球,帮助他们缓解备考压力;美术生在跑道边速写晚霞,捕捉光影之美;音乐生把《琵琶行》改编成说唱歌词,用现代语言演绎古典文学。"我们从不认为艺术课是副科,"艺术教研组长笑着说,"去年有个孩子,文化课刚过二本线,但凭借书法特长考进了中国美院。"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,汉川二中始终坚持开设音乐、美术、通用技术等课程,他们坚信,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发光的角落,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潜能。

当暮色笼罩教学楼,高三(1)班的教室依然亮着灯,课桌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便利贴,这是学生们写给自己的鼓励:"数学最后一道题,再难也要算到最后一秒""妈妈说,家里新种的桂花树,等我回去闻花香""相信自己,你比想象中更优秀",这些朴素的文字里,藏着最动人的教育密码——不是培养考试机器,而是让每个普通的孩子都能在知识的光照下,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在汉川二中的校史馆里,陈列着一份特殊的展品:2010届毕业生捐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,从二本到985,跨越十多年的录取通知书见证着一所学校的蜕变,校长指着墙上的照片说:"我们没什么秘诀,就是把'教书育人'这四个字,每天重复一万遍,用真心换真心。"窗外,夕阳正给教学楼镀上金边,像极了那些平凡日子里,师生们共同书写的、闪闪发光的未来,这所县城高中的突围之路,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生动诠释,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——教育的真谛,在于点燃希望,在于静待花开。

2017高考答案四川语文,201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
« 上一篇 3小时前
2018成人高考改革,18年成人高考分数
下一篇 » 3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