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高考卷2017,河北高考卷2025
纸背上的山河
河北考生的指尖,在考卷的边缘微微沁出薄汗,笔尖悬于“传统文化在当代”的题目前,如同一叶待航的舟,在思想的港湾中迟疑,那题目,是一座横亘于心的巍峨山峦,无声地叩问着,他想起博物馆里,那些被玻璃与恒温恒湿系统精心呵护的青铜器,在幽暗的光线下静默如谜,纹饰里封印着千年的回响;又想起家乡庙会上,喧天锣鼓中翻飞的红绸,那股炽热的生命力,却总似隔着一层无形的壁障,触手可及,又遥不可及,传统,这枚被时光层层包裹的琥珀,在高速旋转的当代齿轮间,究竟应被供奉于尘埃落定的殿堂,还是应融入我们沸腾的血脉,成为生生不息的脉搏?
这困惑,并非孤例,当故宫博物院将《千里江山图》的磅礴气韵,化作数字长卷在光影间流动;当身着汉服的年轻人,以衣袂当风之姿,自信地穿梭于现代都市的街巷;当古老的昆曲水磨调,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绕梁余韵——传统正以万千姿态闯入我们的视野,却也在这场盛大的相遇中,显露出几分割裂的尴尬,那些被精心复刻的“非遗”技艺,在旅游商店的橱窗里,沦为批量生产的、失去灵魂的纪念品;那些被反复传颂的千古名篇,在试卷上,则异化为标准答案的冰冷符号,倘若传统仅止于此,便如一株被移栽的兰草,虽有其形,却失却了赖以呼吸的土壤,终究会在繁华中枯萎凋零。
真正的传承,绝非对过去的机械复制,而是要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的土壤里,重新扎根、抽枝、开花,如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,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,不仅得以永久保存,更通过VR技术,让全球观众能“置身”洞窟,感受飞天飘带的灵动与佛陀慈悲的凝视;又如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,其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哲学,正悄然渗透进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,让钢筋水泥的丛林里,萌生出诗意的绿意与曲径通幽的雅趣,传统不是博物馆里蒙尘的陈列品,而是奔流不息的活水,唯有与当下的生活相遇、相知、相融,才能焕发新的生机。
融合并非简单的嫁接,更需警惕对传统的庸俗化解读与消费,当“国学”沦为速成班的商业噱头,当“禅意”被简化为网红打卡点的布景,当“二十四节气”成为商家促销的华丽由头——这种打着传统旗号的商业狂欢,实则是对文化根脉的浅薄消费与无情割裂,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在于将传统符号堆砌得多么繁复,而在于能否潜入其精神内核的深海,汲取那足以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,并以当代的视角与语言,重新诠释其不朽的价值,正如故宫文创,将《千里江山图》的青绿山水融入现代文具,让古典美学在日常的书写与描绘中悄然流淌;又如年轻音乐人,用电子乐的律动重新演绎古琴曲,在传统与现代的音符碰撞中,让千年古韵焕发出青春的气息。
传统与当代的对话,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创造性转化,它要求我们既要有“板凳坐得十年冷”的坚守,沉潜下来,深挖文化基因的密码;也要有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勇气,大胆探索传统与现代的万千种契合可能,正如那位河北考生笔下的文字,唯有将个人最真切的生命体验,与深沉的文化记忆交织互文,才能写出有温度、有力量的篇章,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凝视一件青铜器,看到的不仅是斑驳的纹饰,更是先民对宇宙的敬畏、对生命的礼赞与天马行空的想象;当我们在节日里包一枚粽子,尝到的不仅是糯米的香甜,更是那份穿越千年的家国情怀与血脉相连的代代相传。
纸背上的山河,既在古籍的字里行间,也在我们每一个当下的生活实践中,唯有让传统真正融入血脉,成为精神成长的丰饶养分,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,锚定自己的文化坐标,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的语境下,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,这或许就是传统给予我们的最珍贵启示:真正的传承,不是让我们沉溺于过去的倒影,而是让过去的光芒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让那片壮丽的山河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纸笔间,永续流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