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298,高考298分可以选择的学校
夏日的蝉鸣,像一把钝了刃的刀,一下下割裂着教室里凝滞的空气,当高考成绩在屏幕上缓缓跳动,最终定格在刺目的“298”时,林晚觉得整个世界瞬间失声,那个数字像一块从冰窖里捞出的铁,重重地砸在她心上,瞬间冻住了她十二年的青春——那些堆成小山的试卷,凌晨五点便亮起的台灯,还有母亲在灶台边熬了整整一夜、甜到心坎里的冰糖银耳,此刻都成了最尖锐的讽刺,在她耳边嗡嗡作响。
班主任拍了拍她的肩,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忍:“没事,再来一年,还有机会。”父亲一夜未眠,只是沉默地坐在阳台,指尖的烟蒂燃出了一长截灰烬,直到烫了手才猛然惊醒,母亲则默默地将那份薄薄的录取通知书,藏进了衣柜最底层的旧木箱里,仿佛藏起了一个不愿提起的梦,亲戚们的议论声更是如细密的针,隔着门板扎进来:“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?找个好人家才是正经事。”“就是啊,分数这么低,再复读也是浪费钱。”
林晚没有哭,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,一遍遍地翻看那本写满红叉的笔记本,那些曾承载着希望的笔迹,此刻都像一个个嘲笑的鬼脸,窗外的阳光白得晃眼,可她却觉得自己的世界正在无声地塌陷,碎成一片无法拼凑的废墟。
298分,在以“火箭班”著称的重点高中里,无疑是一个笑话,她的同桌,目标直指清华园;前桌的男生,模拟考成绩从未跌出年级前十,而她,曾是老师口中“有灵气,却不够专注”的学生,如今却成了“反面教材”最鲜活的注脚,填报志愿那天,她看着电脑屏幕上冰冷刺眼的“未录取”三个字,忽然想起那个遥远的午后——她趴在课桌上,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写下“我想成为一名作家”,说要“把世界所有的温柔都写进故事里”,那时的她,眼睛里闪着光,像盛满了星星。
“要不,你去读个大专吧?”父亲终于开了口,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,“学个护理或者会计,将来稳定些。”林晚轻轻地摇了摇头,她知道,为了供她读书,这个不富裕的家已经倾尽了所有,父亲是工厂里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,母亲在菜市场摆着一个小摊,自己身上甚至都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,可她不甘心,真的不甘心,不甘心青春就以这样一种狼狈的方式被定义。
那天夜里,林晚翻出了压在箱底、早已蒙尘的日记本,一张泛黄的纸条从中飘落,是初中语文老师写给她的赠言:“你的文字里有光,别让它熄灭。”她忽然想起,高二时,她的一篇习作被选入校刊,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,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她的文章,最后还笑着说:“林晚的文字,细腻得像江南的烟雨,将来一定能写出动人心魄的好东西。”可后来,数学和物理的难题像两座巍峨的大山,死死地压住了她的翅膀,让那只向往文学的鸟儿再也飞不起来,写作的爱好,也在日复一日的题海中被慢慢搁置、遗忘。
“或许,我可以试试别的路。”林晚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,郑重地写下了这句话,第二天清晨,她背起书包,第一次走进了市图书馆,在文学区的书架前,她驻足了很久,那些泛黄或崭新的书页间,流淌着另一个世界的呼吸与心跳,像一股清冽的甘泉,悄然滋润了她干涸龟裂的心田,她借来了余华的《活着》,在福贵的一生里看尽生命的厚重与坚韧;她借来了三毛的《撒哈拉的故事,跟着那个奇女子去体验爱与自由的广阔;她还借来了村上春树的《挪威的森林》,在青春的迷惘与孤独中寻找共鸣,每读完一本,她都会在笔记本上写下长长的感悟,那些压抑已久的情绪,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,在文字的土壤里重新生根发芽。
一个月后,林晚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决定:她要参加自学考试,主攻汉语言文学,父亲激烈地反对,母亲担忧地抹泪,可她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,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坚定:“爸,妈,我想为自己试一次。”从此,她的生活被重新分割,每天清晨五点,当城市还在沉睡,她的台灯便准时亮起;图书馆成了她的第二个教室,那个总是坐在窗边、专注得仿佛与世隔绝的女孩,连管理员都记住了她的模样,学累了,她会抬头望向窗外,看着梧桐叶从嫩绿染成深绿,看着阳光在书页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,时间仿佛也在这静谧的守望中变得温柔起来。
日子像一杯白开水,简单、纯粹,却也因这份坚持而变得格外充实,她开始在一家小众的公众号上发表文章,写自己的心情,写那些平凡生活中被忽略的小确幸,渐渐地,有了陌生的读者,有了真诚的评论,有一条留言,她至今记忆犹新:“你的文字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,原来生活再难,也可以温柔以待。”那一刻,林晚的眼泪毫无预兆地滑落,那是久旱逢甘霖的喜悦,也是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感动。
两年后,当自考本科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中时,林晚没有告诉任何人,她只是独自坐在阳台上,看着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,手中握着手机,屏幕上是编辑发来的消息:“你的故事非常打动人,我们希望能出版你的散文集。”她握着手机,想起那个蝉鸣聒噪、分数刺眼的夏天,忽然明白,人生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,分数无法定义一个人的全部价值,就像一颗被风吹到石缝里的种子,只要不放弃向上生长,终有一天,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、独一无二的花。
林晚的书架上,静静地躺着她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,扉页上,她亲手写下:“致每一个在尘埃里努力生长的灵魂。”她知道,自己的故事或许不够耀眼,但足够真实,高考的失利曾让她坠入谷底,却也让她与真正热爱的事业不期而遇,正如她在文章里写的:“生活或许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,但只要你攥紧拳头,不认输,总有一天,它会给你一个最温暖的拥抱。”
夏天的蝉鸣依旧聒噪,但林晚的心里却一片宁静,她知道,那个真正属于她的、充满无限可能的夏天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