执信高考,执信高考2025
一场青春与信仰的成人礼
执信中学的百年钟楼在六月的阳光下泛着青铜般温润的光泽,楼顶的铜钟在清晨的薄雾中若隐若现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,高三(7)班的林薇站在教学楼前的香樟树下,指尖轻轻摩挲着校服上"执信"二字的烫金校徽,阳光透过叶隙在她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,这场即将到来的高考,对她而言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检验,更是一场青春与信仰的庄严成人礼。
教室后方的倒计时牌翻到"15天"时,班主任陈老师在班会课上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那是1921年执信中学第一届学生的毕业合影,照片上的年轻学子们穿着朴素的深色制服,眼神却如星子般明亮,穿越近百年的时光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光芒与坚定。"执信二字,取'坚持信仰'之意,"陈老师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,带着历史的厚重感,"九十二年前,前辈们在战火纷飞中坚持求学,用知识守护民族的火种;九十二年后,你们在和平年代守护理想,高考不是终点,而是你们践行'执信'精神的崭新起点。"
林薇的目光转向窗外那株枝繁叶茂的百年榕树,想起三年前初入执信时的场景,那时她还是个懵懂的少女,在开学典礼上第一次听到校歌:"执信中学,吾校之光,如日之升,如月之恒......"校歌的旋律如清泉般洗涤着她的心灵,让她明白这所学校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精神的赓续,高一时的语文老师曾站在讲台上,目光炯炯地说:"执信的学生,应当有'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'的胸怀。"这句话当时她似懂非懂,如今却已成为刻在心底的信念,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。
备考的日子像被拉长的胶片,每一个画面都定格着执信学子的奋斗姿态,清晨五点半的操场,已有学生借着熹微的晨光晨读,声音清朗;深夜十一点的教室,灯光依然明亮,如同不眠的星辰;图书馆的角落里,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旁是专注的眼神,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格外清晰,林薇的同桌张晓晓每天都会在笔记本扉页写下当日的目标,其中一行小字格外醒目:"不负执信之名,不负韶华时光。"晓晓来自单亲家庭,母亲靠摆摊供她读书,她的梦想是考上医学院,将来回到家乡当一名医生,守护一方健康。
高考前三天,学校为高三学生举办了盛大的"成人礼",十八岁的学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,在百年钟楼下庄严宣誓,誓言声此起彼伏,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,当林薇举起右拳,说出"以执信之名,立青春之志"时,她突然理解了"执信"二字的千钧分量——这不是简单的校训,而是一种精神图腾,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,九十二年前,执信学子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,以知识为武器,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;九十二年后,他们同样以知识为铠甲,准备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。
考试那两天,执信校园笼罩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,校门口摆放着精心制作的"加油"展板,老师们穿着统一的红色T恤,寓意"旗开得胜",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,林薇走进考场时,看到陈老师对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,瞬间想起三年前那个同样炎热的九月,也是这位老师牵着她的手说:"执信的舞台,足够你绽放光芒。"那一刻,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原本紧张的心情也渐渐平复。
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,林薇走出考场,看到香樟树下站满了等候的家长,他们手中举着"孩子加油"的牌子,眼中满含期待,她忽然注意到教学楼前的文化石上镌刻着校歌的最后几句:"莘莘学子,来日方长,愿我执信,永铸辉煌。"夕阳的余晖洒在石碑上,"执信"二字熠熠生辉,仿佛在诉说着百年来的风雨历程,这一刻,她突然明白,高考这场青春的战役,无论结果如何,执信给予她的早已超越了分数的意义——那是面对未来的勇气,是坚守信仰的执着,是"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"的生命姿态。
多年后,当林薇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,在无影灯下抢救生命时,她总会想起执信高考的那个夏天,那场考试教会她的,不仅是知识,更是一种精神——一种在平凡生活中坚守信仰的勇气,一种在人生风雨中挺立不倒的品格,正如执信百年校歌所唱:"愿我执信,永铸辉煌",这辉煌不在于金榜题名的瞬间,而在于每个执信学子将"执信"精神融入血脉,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书写的不凡篇章,高考是一场成人礼,而执信,则是这场成人礼上最神圣的见证者,它见证了青春的成长,也见证了信仰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