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余高考,大余高考喜报2025
本文目录导读
一场青春的淬炼与突围
在大余,夏天似乎总被一种特殊的气息所浸染,聒噪的蝉鸣声里,揉进了老樟树清冽的香气,也混杂着无数家庭焦灼的期盼,高考,这场被誉为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战役,在这里被赋予了更为厚重的意义——它不仅是一场对知识储备的终极检验,更是一场关乎命运、抉择与尊严的青春淬炼。
晨光中的备战者
清晨五点半,当整座县城还在沉睡,大余一中的宿舍楼便已亮起零星灯火,高三(7)班的林远已在台灯下摊开了厚厚的错题本,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像春蚕在静谧的夜里啃食桑叶,细密而坚定,他的书桌,俨然一座知识的堡垒,五本不同颜色的笔记本整齐地码放着,分别对应着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理综,以及一本特别的淡蓝色笔记本,扉页上用隽秀的字迹写着:“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,但总有一种坚持,能从冰封的土地里,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。”
林远的家境普通,父亲在县城开了一家修车铺,手上总是沾着洗不掉的油污;母亲是超市的收银员,站了一天后,双腿总是浮肿,他们或许不懂微积分的精妙,也背不全《离骚》的千古绝唱,但每天凌晨四点,厨房里准时亮起的灯光和锅里氤氲的热气,便成了林远最坚实的后盾。“考出去,去看看更大的世界。”母亲朴实的话语,像一颗深埋的种子,在他心中生根、发芽,长成一片浓荫。
距离高考仅剩30天时,学校组织的最后一次模拟考,林远的数学成绩依然在及格线边缘徘徊,晚自习后,他独自躲进操场角落那棵香樟树下,任凭泪水无声滑落,砸在坚硬的水泥地上,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,班主任陈老师找到他时,没有说教,只是递给他一瓶水,指着那棵参天大树说:“你看它,十年前栽下时不过手指粗细,如今能为我们遮风挡雨,成长从不是一蹴而就的,但只要你根扎得够深,总有一天能枝繁叶茂。” 那一刻,林远仿佛听见了树根在土壤里努力伸展的声音。
考场内外的众生相
高考第一天,大余一中的考点外,人潮如织,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混合气息,母亲们身着寓意“旗开得胜”的旗袍,父亲们则沉默地递上削好的苹果,红色的果皮连绵不断,像一条条幸运的丝带。
人群中,复读生张宇显得格外醒目,他特意穿上了母亲新买的红色T恤,袖口磨出的毛边,无声地诉说着过去三百多个日夜的苦读,当考试结束的铃声骤然响起,他走出考场,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父亲,那个平日里不善言辞的男人,手里紧紧攥着一瓶冰镇的矿泉水,瓶身凝结的水珠正顺着他粗糙的手腕往下淌,在炎热的空气里迅速蒸发。
不远处,艺术生李悦的考场外,她的画板静静地靠在墙边,上面还粘着未干的颜料,仿佛诉说着她奔波于画室与教室之间的双线生活,为了兼顾专业课和文化课,她的睡眠常常不足五小时。“文化课是我的短板,但我不想让美术生的身份成为任何借口。”她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,眼神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。
落幕与新生
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,夕阳正将大余的天空染成一片温柔的橘红色,学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,有人相拥而泣,喜极而泣;有人仰天长啸,释放着压抑已久的情绪;也有人平静地收拾好文具,像完成了一场早已预演过的仪式,脸上波澜不惊。
林远走出考场,一眼就看到了站在老槐树下的父母,父亲手里不再是那瓶冰镇的矿泉水,而是一个保温桶,里面装着他最爱吃的鸡汤,香气氤氲。“不管考得怎么样,你都是我们的骄傲。”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,她轻轻抚过林远有些消瘦的脸颊。
成绩公布的那天,县城的几家网吧里挤满了查分的学生,林远的手指在键盘上微微颤抖,当屏幕上清晰地跳出“568”的数字时,他愣住了——这是他从未在模拟考中达到过的高度,他想起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,想起陈老师那番大树根须的话语,想起父母鬓边新增的白发……所有的情绪在这一刻决堤,泪水模糊了视线,却也冲刷出了最灿烂的笑容。
这个夏天,大余的蝉鸣依旧,樟树的香气依旧,但有些东西永远地改变了,有人金榜题名,踏上新的征程;有人选择复读,来年再战;有人则走向职业技术学校,开启另一段精彩的人生,但每个人,都在这场青春的淬炼中,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突围,高考不是终点,而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渡口,那些在晨光中背诵的课文,在深夜里演算的习题,在泪水中咬紧的牙关,终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坚硬的铠甲,支撑着他们在未来的风雨中,勇敢前行。
大余的高考,是一场青春的仪式,更是一次生命的礼赞,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胜利,从来不在于分数的高低,而在于那段为梦想拼尽全力的岁月,无愧于心,无问西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