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高考选修,17年选修
2017高考:一场文学的成人礼
2017年的盛夏,空气中浮动着栀子花的甜香,混杂着试卷油墨的微涩,那一年奔赴高考战场的学子而言,这不仅仅是一场决定命运走向的选拔,更是一次与文学灵魂的深度邂逅,当语文试卷缓缓展开,“选修”二字如同一道神秘的符咒,将课堂上琅琅的诵读声与考场上沙沙的笔尖声悄然串联,那些曾在灯下反复咀嚼的文本,在考卷的方寸之间,绽放出穿越时空的璀璨光芒,完成了一场庄严的文学加冕。
《红楼梦》:一曲悲悯的命运交响
《红楼梦》中的“金陵十二钗”,在那一刻,不再是泛黄书页里冰冷的符号,而化作了考生笔下“千红一哭,万艳同悲”的命运交响,当题目要求剖析林黛玉“孤标傲世偕谁隐”的精神内核时,无数个深夜在灯下研读《葬花吟》的瞬间,突然有了最深刻的回响,我们曾为黛玉的敏感多思而落泪,为她的绝世才情而惊叹,却在考场上第一次真正读懂:曹雪芹笔下的“还泪”之说,何尝不是对整个封建礼教下,无数被压抑、被吞噬的个体灵魂,发出的最深沉的悲悯与叩问?这份叩问,如同一束穿越三百年光阴的月光,温柔地照亮了十七岁我们的心灵,让我们在应试的框架内,触摸到了文学最柔软、最慈悲的肌理。
鲁迅:一把刺破时代的锋利匕首
同样在2017年的考卷上,鲁迅的《呐喊》不再是考试大纲上冰冷的条目,当《药》中那浸满愚昧的“人血馒头”,与《阿Q正传》中那令人扼腕的“精神胜利法”,成为我们分析的对象时,课堂上那场“救救孩子”的激烈辩论,仿佛仍在耳边回响,我们曾困惑于“看客”心理的普遍性,却在落笔写下“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”时,豁然开朗:鲁迅先生投出的那柄匕首与标枪,早已穿透时空的壁垒,刺中了每个时代的病灶,这种文学的警醒,让考试超越了知识的机械复述,成为一场对民族精神基因的解码与传承。
李商隐:一次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
古典诗词,则如同一面晶莹的棱镜,折射出古典文学在当代青年心中的折射率,当李商隐的“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”要求我们结合全诗进行品析时,那些在早读课上背诵的平仄韵律,突然有了温度,我们或许还不能完全领会“锦瑟”意象中那幽微复杂的隐喻,却能在诗句的字里行间,找到青春岁月里共通的迷惘与怅惘,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,让选修文本不再是需要被“攻克”的难关,而成为一座与古人心灵相通的桥梁,在考场上,我们既是考生,也是诗人,用十七岁的理解与感悟,为古老的诗句注入了崭新的生命。
《边城》:一处守护心灵的精神锚点
2017年的高考选修,更让我们见证了文学与现实的深刻互动,当论述题要求结合《边城》谈谈“人性美”的时代价值时,沈从文笔下的那个湘西世界,如同一幅纯净的画卷,与现实中的浮躁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,我们曾为翠翠的清澈眼神而心动,为老船夫的质朴坚守而动容,当我们在考场上写下“美在自然,美在纯粹”时,突然彻悟:选修文本给予我们的,远不止是应试的技巧,更是一种精神的锚点,在这个信息爆炸、节奏飞快的时代,文学以其特有的恒久与温润,为我们守护着一片可以安放灵魂的净土。
回响与新生:一次灵魂的唤醒之旅
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,合上笔盖的那一刻,2017年的高考生们或许会猛然发现,那些在选修课上度过的时光,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,我们曾为《论语》中“知者不惑”的智慧而深思,曾为《雷雨》中命运的无情碾压而震撼,曾为《老人与海》中那不屈的硬汉精神而振奋,这些文本,如同散落在时光沙滩上的璀璨贝壳,被高考的浪潮推向了人生的岸边,等待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,一次次拾起,反复品味,每一次拾起,都会有新的感悟。
墨痕未干的试卷终将泛黄,但文学的力量却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清晰,2017年的高考选修,不仅是一场考试,更是一场文学的成人礼,它让我们深刻地明白,真正的学习,不是记忆的堆砌,而是灵魂的唤醒;不是应试的技巧,而是对世界深情的凝望,当我们在考场上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,其实也开启了一段崭新的旅程——带着文学赋予我们的敏锐洞察与悲悯情怀,去拥抱更广阔、更深刻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