腾冲高考成绩,腾冲高考成绩2025
《火山灰里的分数线》
腾冲的夏天,空气里永远漂浮着两种气息:一种是稻田里漫溢的稻香,甜得能沁人心脾;另一种是火山脚下泥土的腥气,混杂着青草的微苦,闻着让人喉头发紧,仿佛能嗅到大地深处翻涌的力量,2024年高考放榜那天,这两种味道在县城的每个角落里交织缠绕,像一锅永远煮不开的浓粥,黏稠地裹在每个人的心头。
腾冲一中公示栏前,人群挤得像刚出锅的饵块,热气腾腾,又带着一丝焦灼,李建国把女儿李媛媛的准考证攥得起了毛边,纸页边缘几乎要被他的汗浸透,他死死盯着那张贴在玻璃上的成绩单,数字在眼前跳来跳去——623分,这个数字,往年足以让媛媛稳稳踏入云南大学的校门,可今年,公示栏最顶端那个名字像一根刺,扎进他的眼睛:638分,是隔壁村的张伟,分数比媛媛高出整整15分。
"老李,你家媛媛这分数,够用了啊。"旁边有人拍他的肩,声音里带着点试探性的安慰,却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幸灾乐祸。
李建国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,喉咙里像堵了一团浸了水的棉花,又闷又涩,他没说出口的是,今年省里理科一本线划到了515分,623分在腾冲一中仅排第十五名,而在三年前,这个分数能稳稳跻身前十,他想起填报志愿那天,媛媛把志愿表摊在饭桌上,阳光透过窗棂,照在她微微颤抖的手指上,当她指尖划过"复旦大学"那行字时,眼神里闪过一丝光,又迅速黯淡下去。
"爸,我想报师范。"媛媛突然开口,声音细若蚊蚋,却像一颗石子投进李建国的心湖,激起千层浪。
李建国手里的筷子"啪嗒"一声掉在桌上,瓷筷与碗沿碰撞的脆响,在寂静的饭桌上显得格外刺耳,他家世代住在火山脚下的曲石镇,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唯一走出去的姑姑,在腾冲一中当了三十年语文老师,桃李满天下,却也一辈子困在这座小县城,他拼死拼活供女儿读书,省吃俭用,把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,就是想让她走出这片被火山灰滋养的土地,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,去过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。
"你疯了?"李建国猛地抬起头,额角的青筋都暴跳起来,"师范出来当老师?你姑姑在县城教书一辈子,工资还不够买城里半平米房子!你读了这么多年书,就是为了回来跟这火山灰打交道?"他把碗里的米饭扒得底朝天,仿佛要把满腔的怒火和失落都一起咽进肚子里。
媛媛的嘴唇被她咬得发白,渗出一丝血印子。"姑姑说,她教过的学生里,有去北京当医生的,有去深圳搞科研的,可她还说,腾冲的孩子,总得有人回来,这里的山,这里的水,这里的娃,不能没人管。"
李建国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,他想起填报志愿那天,学校门口挤得水泄不通,家长们脸上交织着期待、焦虑与不甘,有人为了"985"和"211"的名头争得面红耳赤,有人拿着厚厚的招生简章四处找人咨询,眼神里满是迷茫,他躲在人群后,看见张伟的父亲,那个常年佝偻着背、皮肤黝黑的茶农,正蹲在墙角打电话,粗糙的手指紧紧攥着手机,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:"娃,你考得这么好,想去哪就去哪,爸卖茶供你读!就是砸锅卖铁,也得供你!"那一刻,李建国突然觉得,自己和张伟的父亲,其实没什么两样,都是把所有希望都压在孩子身上的父亲。
那天晚上,李建国独自一人在火山脚下转了很久,月光如水,洒在嶙峋的火山石上,像撒了一层白花花的盐,冷峻而寂寥,他想起来自己当年高考,分数比媛媛还低20分,是爷爷含泪把家里唯一的老黄牛卖了,才凑够他的学费,如今他开了家小饭馆,日子过得还算殷实,可看着女儿眼里藏不住的失落,他的心就像被猫爪子挠过,又疼又痒。
放榜后的第三天,李建国翻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《徐霞客游记》,泛黄的纸页散发着旧书的墨香,他轻轻摩挲着,徐霞客写他游历腾冲时,"过曲石,见火山喷溢,石皆赭色,望之如火烧"的文字映入眼帘,他忽然福至心灵,火山灰虽然会毁掉一时的庄稼,却也让这里的土地格外肥沃,滋养出独特的生命,就像腾冲的孩子,走出去,能凭借这片土地赋予的坚韧,闯出一片天;守在这里,也能像那些在火山石缝中生长的古树一样,深深扎根,长成参天大树,为这片土地遮风挡雨。
"媛媛,"李建国把志愿表推到女儿面前,声音有些沙哑,却异常坚定,"你想报哪个师范,就报哪个,爸支持你。"
媛媛的眼睛一下子亮了,像黑夜里的星星骤然闪烁,璀璨夺目。"爸,真的吗?您不生气了?"
"真的。"李建国粗糙的手掌覆在女儿的手背上,那常年颠勺的手心,带着烟火气的温暖,"你姑姑说得对,腾冲的孩子,得有人回来,这片土地,总得有人守着。"
公示栏前的人群渐渐散去,夕阳的余晖将远处的火山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,那沉默的巨兽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庄严,李建国知道,今年腾冲的高考分数线,就像火山的温度,表面平静,底下却暗流涌动,充满了未知与变数,而那些在火山灰里长大的孩子,终将带着自己的分数,带着这片土地赋予他们的独特印记,走向四面八方,去追寻各自的梦想,但无论走多远,他们的根,终将像那些历经风雨的火山石一样,紧紧地,深深地,扎根在这片充满力量与希望的土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