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 彝,高考彝族加分吗
《凉山之子,高考之路》
凉山深处的晨雾如乳白色的纱幔,尚未被第一缕阳光完全驱散,阿呷便已背起沉甸甸的竹篓,踏上了那条被岁月磨得光滑的崎岖山路,竹篓里新挖的洋芋带着泥土的芬芳,在熹微的晨光中泛着青涩而质朴的光泽,晶莹的露水顺着篾条的缝隙滴落,在她那双被山路磨出厚厚老茧的脚背上洇开一圈深色的印记,这个十七岁的彝族少女未曾料到,今天这场看似寻常的赶集,将成为她人生轨迹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——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将在镇上的公告栏张贴今年的高考考场安排表。
阿呷的家,隐匿在大凉山腹地依果觉乡的木苦村,晨雾中,几座土坯房若隐若现,宛如水墨画中淡远的笔触,她推开那扇总在晨风中发出“吱呀”轻响的木门,阿妈正盘腿坐在火塘边,娴熟地揉捏着荞麦面,跳跃的火光在她布满沧桑的脸上刻下深邃的皱纹,也温暖了她略显佝偻的脊背。“阿妈,我今天去镇上看看考场。”阿呷轻声说道,将背篓靠在墙角,然后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叠皱巴巴的复习资料,这些纸张,是用她每周去镇上赶集时省下的零花钱,从废品站淘来的旧课本上一字一句誊抄而成,字里行间,汉文与彝文交相辉映,记录着她对知识的渴望。
“又要读书?”阿妈的手顿了顿,火塘里的柴火恰逢其时地发出“噼啪”的爆响,溅起几点星火。“隔壁阿依家的女儿都嫁人抱娃了,你阿爸他……”阿妈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,话音未落,阿呷已默默地蹲在火塘边,就着那昏黄摇曳的光线,翻开了她的数学笔记本,她当然明白阿妈的担忧,在这个平均海拔超过两千米、与外界交流甚少的彝族村寨,女孩能读完初中已属不易,更奢谈参加高考——这个村里大多数老人而言,陌生得如同山外传来的神秘电波的汉语词汇。
镇上的集市今日比往日多了几分喧闹与期待,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刚将那张鲜红的考场安排榜贴在公告栏前,便被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,阿呷踮起脚尖,努力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搜寻着自己的,当“阿呷”两个字清晰地出现在“彝文类”考生名单的末尾时,她的手突然无法抑制地颤抖起来,一股热流涌上鼻尖,身旁,传来阿妈压抑许久的抽泣声,这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彝族女人,此刻正用那双刚刚沾满荞麦面的粗糙手掌,悄悄抹去眼角滚烫的泪水。
备考的日子,如同火塘边熬煮的苦荞茶,初尝是苦涩的,细品却带着一丝回甘,阿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要走两个小时蜿蜒的山路才能到达乡中学,午餐常常就着冰冷的洋芋,啃着自家烙的干粮,夜幕降临,她便借着那盏昏暗的煤油灯,伏在吱呀作响的小木桌上复习到深夜,她的课本上,汉文知识点旁总是用娟秀的彝文标注着注解;复杂的数学公式旁,常常点缀着她自己画下的彝族特有的几何纹样,那是她从古老的服饰和漆器上临摹来的灵感,最让她头疼的是英语,那些蝌蚪状的字母在她眼中仿佛有了生命,总是跳来跳去,难以捉摸,直到遇见了从县城来的支教老师李老师。
李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充满活力与创意,他发现阿呷总是在英语课偷偷看一本彝文古籍。“这些老文献里记载着我们彝族的历史和智慧,”阿呷红着脸解释道,眼神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,“我想把它们翻译成汉语,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民族的文化。”李老师眼睛一亮,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“为什么不用英语把这些故事讲给世界听呢?”这个提议像一束明亮的阳光,瞬间照亮了阿呷混沌的思绪,她开始尝试用英语写简单的彝文故事,把彝族创世史诗《玛牧特依》中的谚语翻译成英文,在笔记本上工整地写下两种语言的对照版本,仿佛在搭建一座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。
高考那天,凉山的天空格外湛蓝,如同一块澄澈的蓝宝石,阿呷穿着阿妈连夜赶工、一针一线缝制的崭新的百褶裙,背着那个装着准考证和珍贵彝文翻译笔记的布包,踏上了开往县城的班车,山路蜿蜒盘旋,车窗外的杜鹃花正开得如火如荼,像一片燃烧的云霞,她想起阿爸临行前蹲在门槛上,抽着旱烟,沉默了半晌才说:“阿呷,考上了就好好读,读不完就回来,阿家的门永远为你开着。”这个从未对她说过什么期望的彝族男人,此刻或许正蹲在村口那棵老核桃树下,目光追随着班车消失在山路的尽头。
考试结束那天,阿呷在考场外遇见了同村的阿依,曾经辍学嫁人的阿依,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,眼神复杂地看着她:“阿呷,我听说大学要读四年呢……”阿呷微笑着摸了摸阿依孩子柔软的小脸,轻声而坚定地说:“四年很短,我会把学到的东西带回来,带给我们木苦村。”她想起火塘边阿妈常说的那句话:“彝族人的火塘,是家的中心,永远不会熄灭。”无论走多远,根,永远在这里。
放榜那天,阿呷在镇上那家嘈杂的网吧里,颤抖着手输入了自己的考号,当屏幕上清晰地跳出“中央民族大学彝学专业”的字样时,她所有的疲惫与紧张都化作了滚烫的泪水,模糊了视线,她想起了那些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夜晚,想起了李老师鼓励的眼神,想起了阿爸蹲在核桃树下的背影,想起了阿妈偷偷抹泪的双手,她走出网吧,夕阳正将连绵的凉山染成一片壮丽的金红,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宛如一头沉睡的雄狮,静默而威严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梦想与希望。
阿呷知道,她的高考之路并非终点,而是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崭新起点,但她也坚信,就像大凉山深处坚韧的云杉,总能穿透坚硬的岩石顽强生长,彝族儿女的梦想,也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绚烂绽放,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彝文翻译笔记,那里不仅装着她个人的未来与憧憬,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坚守、传承与走向世界的无限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