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高考作文2017,吉林高考作文2025
薪尽火传
薪尽火传
吉林的七月,暑气蒸腾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湿润气息,高考语文的考场里,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,如无数春蚕在桑叶上低吟浅唱,作文题是“传家宝”,一个寻常却意蕴深远的词语,我望向窗外,那片在风中起伏如碧浪的玉米地,瞬间勾起了我对爷爷的思念,以及他那双布满岁月沟壑的手,和那把沉默了半生的镰刀。
爷爷的镰刀,静静地挂在堂屋的土墙上,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护者,刀刃已被岁月磨砺得温润如玉,泛着一层清冷的青灰色光泽,像一弯沉静的月牙,刀柄是槐木所制,经爷爷年复一年的摩挲,早已变得油亮光滑,深浅不一的纹路里,嵌满了黑色的泥土,那是土地与手掌共同刻下的年轮,这把镰刀,是爷爷的父亲从山东闯关东时带来的唯一信物,在那个没有收割机的年代,它曾是全家人的希望与依靠,每年夏收,爷爷都会将镰刀磨得锋利无比,在麦田里挥舞出一道道银亮的弧线,汗水浸透他的衣背,阳光烙黑他的皮肤,但他的眼神,却始终如这镰刀一般,坚定而锐利。
我第一次真正触摸到这把镰刀的灵魂,是在十二岁那年的暑假,爷爷带我下田割玉米,七月的热浪滚滚而来,如一个巨大的蒸笼,将人牢牢困住,玉米叶边缘锋利如刃,在我裸露的手臂上划出道道血痕,不消片刻,我的腰便如被折断一般酸痛难忍,汗水顺着额角滑落,渗入眼中,又涩又疼,而爷爷,却如一棵矗立在田间的青松,手中的镰刀仿佛有了生命,每一次挥动都精准而充满韵律,他休息时,递给我一块毛巾,黝黑的脸上漾开朴实的笑容,说:“娃,这镰刀传了几辈子了,它见过咱家最难熬的日子,也尝过最甜的收成,干活不能光靠蛮力,得学会听镰刀的声音,感受麦秆的韧劲,人和地,都得用心。”
那天傍晚,我们坐在田埂上,爷爷用粗糙如老树皮的手指一遍遍抚摸着镰刀,给我讲述那些被时光浸透的故事,三年自然灾害时,全家人就靠这把镰刀割野菜、刨草根,在绝望中寻得一线生机;改革开放后,它又见证了家里承包的土地上第一次迎来金灿灿的丰收,镰刀上每一处细微的磨损,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;刀柄上每一道深刻的纹路,都镌刻着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坚韧与智慧,那一刻,我豁然开朗:传家宝,从来不是一件冰冷的器物,而是承载着家族记忆与精神密码的活化石,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图腾。
城市里的孩子们很少再见到镰刀这样的农具,他们手中的鼠标与触屏,早已取代了镰刀与锄头,但有些东西,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,就像爷爷教我的,挥动镰刀需要耐心与专注,正如人生之路需要脚踏实地;磨砺刀锋需要循序渐进,正如知识的积累需要日积月累,这些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朴素哲学,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加璀璨夺目,它们是精神的根,是灵魂的锚。
考场上,我写下这些文字时,耳畔仿佛又回响起爷爷磨镰刀时“沙沙”的声响,那声音穿越时空的阻隔,在现代化的都市喧嚣中依然清晰可闻,传家宝的意义,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,而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——是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,是创造生活时的勤劳智慧,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,这把小小的镰刀,如同一座桥梁,连接着过去与未来,也连接着土地与人心。
走出考场时,夕阳正为整个吉林大地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,我知道,无论将来行至何方,爷爷的镰刀都将永远挂在我的心墙之上,它不仅提醒我从哪里来,更指引着我将要到哪里去,而那份源自土地的质朴、坚韧与温情,将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传家宝,薪火相传,永不熄灭。